见过汪涵,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会说话(2)
会说话,就是要保持同理心。
同理心,又叫共情,可以解释为“设身处地的理解”,或者常听到的“将心比心”。
知人识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然而与人交往相处要做到舒适贴心,却从来不是知道、了解那么简单。
关键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或处境去考虑问题,再加上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讲出来的话自然能让他人感到你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友善。
从“了解你”到“懂你”,差的就是那么一点。
屠格涅夫有篇小说《白菜汤》: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她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
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结果她看到农妇正慢慢地从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
“呵,天呀!”太太忍不住了:“安娜,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爱你儿子吗?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又悲哀地说,“我痛苦极了,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的有盐呢。”
太太厌恶地走开了。
在她看来,妇人的心肠简直太硬,而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是的,地主太太了解了农夫丧子的遭遇,却不会去理解农妇的处境。
活生生的人间惨剧,在她眼里不过是穷人的冰冷麻木,充满着厌恶与无法理喻。
人成长的过程,也是同理心能力不断扩大的过程。
如果有那么一个阶段,你发现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越来越少,能接纳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广,那么恭喜你,不是你变得圆滑了,而是你已开始成熟。
记住,同理心并非要无原则地赞同对方的言行,而是在保持自身主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谅解对方。这也是同理心与世故圆滑的最大区别。
会说话,一定要有学识和阅历作支撑。
某次颁奖典礼上,有个即兴表演环节。
四名主持人分别对着礼盒里的未知礼物进行即兴演说,但主题要紧扣典礼。
其中华少的礼盒是仙人掌(球)、小撒的是鸭子、何炅的是筷子;而汪涵的,盒子里什么都没有......
然后汪涵对着盒里的空气如是说:
我这个礼物是没有,我突然间想起道德经里面有这样的话: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十届金鹰节,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骄傲,但是我们要把这“有”紧紧放在心里,骄傲放在心里;
我们要把这有可能的“无”的危机时时地放在脑子里,同时把这“无”送给我们所有的电视人,送给我们每一个金鹰节的参与者要记得心里有一点小小的危机。
精彩的言语,背后一定是有广博的学识作支撑的。
中国文化有“道术”的说法,如果机智的反应和伶俐的口才是“术”的话,深厚的知识就是“道”。
而一个有着优秀言语艺术的人,必然是以道为根本,以术为辅助的!
老话说得好,你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
生活中的汪涵,几乎不看电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
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他的奇思妙语,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水面下庞大的山体,就是平日在书斋里日积月累而成的。
如果你是一个正在苦练口才的人,我并不反对你去搜寻练习各种说话的技巧,但不要忘了留出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复盘并内化各种知识。
这些,才能让你在言语的艺术上走得更高,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