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
■名家专栏 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改革③
我国本次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框架。学校要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素养导向教学案例的关键要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界定,核心素养是个体利用和调动已有心理或社会资源,应对复杂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它超越了传统理解的“能力”范畴,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是个体面对各种复杂、不确定的真实情境时,能够灵活选择、组织和运用上述方面,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迁移性特征。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既是核心素养提出的前提,也是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载体。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个体对具体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的学习和掌握。个体只有具备结构化的领域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和探究模式,才能深刻理解特定情境,明确问题,形成假设和解释,建立清晰的情境、活动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依存关系,孕育核心素养的萌芽和成长。
对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和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的理解,蕴含了学校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让他们置身于各种复杂多样的真实情境,在有意义的任务和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讨论和质疑,学会整合、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和陌生问题。这就需要扬弃知识取向、教师讲授、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追求素养本位的、学生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按照这种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素:1.整合性的真实情境;2.有意义的开放性活动或任务;3.践行学科实践,强调知识、技能、思维和观念的建构、整合与运用;4.学习过程是问题解决过程;5.学生对学习负责,通过实践性反思、社会性互动与合作开展探究;6.关注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显性化;7.教师是设计者、辅助者和指导者。
要高度重视整合性的真实情境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按照杜威的观点,情境是指与个体当前活动产生关联或交互作用的环境。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环境即是个体所处的现实生活本身。情境的整合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它可以跨越不同学科领域,也可以指向某一特定学科领域。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领域)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使得学生实践反思与社会互动变得必要和成为可能。
创设整合性的真实情境,需要扬弃既有教科书上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教学单元编排方式。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综合考虑学科或跨学科大观念的形成、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思想方法和探究模式的渗透等方面,以支撑整合性的真实情境或主题为依据选取和确定教学单元。要避免情境仅用于学习导入,或者针对不同知识点创设不同的情境,而是要创设统领整个教学单元的情境,使之成为学生单元学习活动的真正载体。
设计单元学习任务或活动时,要抛弃“先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逐步组合,最后才能综合运用”的传统教学思维,不要把教学单元内容拆解成零碎的知识点,按照识记、理解、应用的顺序开展教学。要依托整合性情境,由教师设计或引导学生生成贯穿单元始终的开放性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直面这些任务或项目如何完成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反思或社会互动,生成系列子任务或子项目。正是这样形成的系列任务或学习活动,才与学生所产生的困惑或问题相一致,符合学生真实的任务(或项目)解决思路或逻辑,对学生而言才是有意义的。
教师要确保以这样方式展开的单元学习,是一个任务或项目驱动的、学生个体或集体自主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解决任务(项目)、开展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质疑或困惑、问题或猜想、探索与实践、解释与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方面,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提升讨论与合作质量,使他们逐渐从经验的、尝试错误式的观察和探索,过渡到学会特定(学科)领域用以表征或解释现象、论证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尽量采取各种手段或方式,使学生学习及思维过程外显化,创设合理的脚手架,设计并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的支持,确保学生处在学习“最近发展区”内。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3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