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县第十小学教师杨绍书:为了苗寨孩子能走出大山
左图为杨绍书带着学生去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上学。右图为杨绍书在为同学们讲弟子规。
今年57岁的杨绍书,是一位从事苗汉双语教学工作41年的乡村教师——贵州毕节黔西县第十小学教师。几十年来,杨绍书发挥自己懂汉语的特长,教孩子们学汉语、写汉字,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让苗寨随着时间长河而改变。请看杨绍书的故事。
杨绍书从小生活在贵州黔西县偏僻的瓦岗三组哈冲苗寨,十多户人家居住在蜂子岩山腰上,上面是高高的绝壁,下面是奔腾不息的错界河。哈冲苗寨看起来风景很好,但乡亲们的生活异常艰难。这里交通闭塞,赶个场办点事,要么是坐船出去,要么就得翻过上百米高的蜂子岩。
在杨绍书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苗寨很穷,很多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冬天脚趾冻得通红,有时候还吃不饱饭。
因为穷,寨子里很多孩子从小没钱读书,听不懂汉语,更不会说普通话,与外面的人无法交流,所以不敢去“赶场”,好东西也卖不出去。
“我家的条件算是好一点的,8岁时,父亲把我送进了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读书。”杨绍书说,那时候,全寨20多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仅有3人走进了学校,却只有他读到小学毕业。“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初一只上了一个学期,我也辍学了。”
一句托付,留守大山苗寨
正当杨绍书为不能继续读书、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烦恼时,1977年8月份的一个夜晚,当时的公社书记彭正祥冒雨来到他家,动员杨绍书说:“咱们苗家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有文化,连汉话都不会说,你现在是咱苗寨最有文化的人,要积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想请你办个识字班,教娃娃们读书可好?”
杨绍书听后很犹豫,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也很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想到苗寨的孩子们到了读书年龄却无法上学,再没有人教他们读书识字,那他们就永远走不出这高高的大山,将会一辈子穷下去。再三思考后,杨绍书答应了公社书记的请求。
说干就干。在父亲和家人的支持下,杨绍书把家里10余平方米的堂屋腾出来当教室,做了一块木板涂上墨汁当黑板,在屋子中央摆了几张板凳,上面搭上长长的木板做课桌,办起了“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9名光着脚板的孩子成了杨绍书的第一批学生。
第二年,学生增加到15名,第三年增加到22名。随着学生和年级的增加,找不到帮手的杨绍书只能一个人教3个年级。多年来,很多孩子跟着杨绍书学完三年后,再去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继续学习。
渐渐地,苗寨的家家户户都尝到了孩子们读书的甜头,赶场时孩子们可以帮助家人用汉语与人交流,买卖东西会算账了,,好东西也可以卖出好价钱了。
带领孩子们上学,一走就是23年
1995年,杨绍书的苗寨学校被撤并到离苗寨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
为了娃娃们能够继续上学,杨绍书每天带着孩子们翻过蜂子岩,走着山路去上课,放学了再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寨子。
从那时起,杨绍书除了教孩子们文化知识,护送并保障孩子们上下学安全也成了他的一项任务。“我要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让他们走好这条崎岖的山路。”这一走,就是23年。
从哈冲苗寨到华山小学,必须翻过一个悬崖,而且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毛狗小路”。“这里原本没有路,是我们用脚踩出来的。”杨绍书说。
从山脚到山顶,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要行走50分钟,如果遇上天寒地冻,是十分艰难和危险的。
路途中有一处最为险要,要从一块大石壁上爬过,石壁几乎与地面垂直,需要徒手抠住石缝才能经过,人称“手扒岩”。每走到这里,杨绍书就让孩子们等着,他一个一个把孩子们背过去。
杨绍书说:“每当看到这些年幼的娃娃走这么远的山路去上学,我就非常自责,恨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然而,让杨绍书欣慰的是,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41年里,他教过的400多名学生陆续走出大山,有5名考上大学,毕业后有的当上公务员,有的成了老板。
让村民住下来,让娃娃乐起来
2017年,整村搬迁到县城的消息传到哈冲苗寨,杨绍书兴奋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然而,苗寨的很多老哥、老姐们并不愿意搬迁,他们担心离开了一辈子耕作的土地会生存不下去,甚至与镇里动员搬迁的扶贫干部吵起来。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绍书积极响应号召,第一个带头搬迁。同时,他还义务当起了扶贫搬迁宣传员,他白天到4公里外的学校上课,晚上回来走村串户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
他和乡亲们说:“40年前,我选择留下来教书,就是因为乡亲们不识字。这些年,一个个苗家后生识字了,外出务工挣钱了,但我们的生活因为环境太差,改变很有限。现在政府不要我们出一分钱,给我们盖房子,让我们搬到县城,娃娃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后会更有出息,这种好事为什么不干?”
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乡亲们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他们相信杨绍书,相信一个曾经教了村里三代人的杨老师是真心对他们好。
今年5月份,哈冲组15户村民全部搬到了黔西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刚搬来时,村民们看到整洁的小区、宽敞的道路,走出家门就可以买东西的便捷,大家既好奇又兴奋。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突然改变,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沟里的村民在很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心里总感觉不踏实。于是,杨绍书主动向他们宣传讲解好政策,努力使他们搬得出、住得进、留得下。
村民们搬进县城后,孩子们也来到了新的环境。在黔西县第十小学1000多名学生中,有50多名学生是从乡村搬迁来的苗族学生,看到他们与老师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交流有困难,校长便找到杨绍书,聘请他作苗汉双语辅导员,希望杨绍书用苗汉双语给孩子们搭起沟通的桥梁,杨绍书爽快地答应下来。
此后,杨绍书经常把大家聚在一起,开展课外辅导和交流活动,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如今的我已年近花甲,但我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我要继续做一名称职的苗汉双语辅导员,让各族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快乐成长。”杨绍书信心满满。(记者 王新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