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丨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历史解释”的实践途径
【摘 要】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讲授与示范是前提,师生共同解读史料是基础,并且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实践,尤其是长文本的阅读与写作实践,才能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阐述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历史阅读与写作实践。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解释 阅读与写作 社会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应多样化,要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各类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如下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证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需要历史教师去探寻更有效的实践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论是在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的课内外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师讲授与示范、师生共同阅读史料、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等不同的教学模块中,都必须以实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最高水平为目标,但不同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块,实现目标的形式不同,难度也有差异。
一教师讲授与示范是前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学生的生活离得比较远,而且学生由于文本阅读面、人生阅历、对时事观察与理解等方面的局限,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较少,对历史内涵的把握比较肤浅。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先给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背景,给学生做准确的示范,才能让学生实现模仿与迁移,从而“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如在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一课中,教材提出美国南北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对教材的这个历史解释,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教师必须为学生详细讲解。通过引导,学生懂得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南方的市场,希望提高进口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北方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劳动力,所以希望解放黑奴,同时,在西部建立不能使用黑奴的“自由州”;而在南方种植园经济下,情况恰恰相反,南方的棉花主要卖给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并从英国进口工业品,所以北方失去了南方的市场,而且南方主张降低进口关税,同时主张扩张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能够合法使用黑奴的“蓄奴州”,这与北方背道而驰。这种分析包含了一些经济学知识,还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大部分高中学生无法掌握,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历史材料,并且进行讲解。
教师还要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内容与本课学习相联系,如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教材及授课中,学生知道了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人数是与州的数量及人口数相匹配的,尤其是参议院的议员是每州两个名额,美国总统的产生也与各州选举息息相关。所以,“自由州”和“蓄奴州”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南北方在美国政治生态的地位,包括关税标准的制定。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黑人奴隶制的存废而展开,所以奴隶制的存废就成为美国内战前南北方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各个矛盾的中心,同时,各个矛盾之间又存在联系。这样,学生就对教材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个整体而深入的把握。
所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对历史教材及其他文本中“历史解释”的分析方法,即只有在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史书的基础上,才能对相关阶段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并且,由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特征,需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新的“历史解释”,在此过程中,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把握文本中“历史解释”的逻辑性。
当然,教师的示范不能是单纯的讲授式,而是要与学生一起,通过教师讲授、师生共同阅读文本、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甚至辩论)等形式展开。这样,更能发挥课堂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使学生形成更加牢固的印象,并且真正学会历史材料分析方法。
二师生共同解读史料是基础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和基础的”,所以,在教师讲授或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共同阅读史料,从对史料的解读中去完成“历史解释”的实践。
在基础课的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甚至互相冲突的史料,冲击学生的惯性思维,而不是满足于“唯一的答案”,为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实践提供抓手。
如《美国的扩张和强盛》一课,教师提供了关于林肯的多种史料,有林肯的演讲稿(《林肯选集》),也有关于林肯的传记(《亲历林肯》)、诗歌(惠特曼《我的船长》)、图片、民调等,从原始史料与转手史料等不同性质的史料乃至文献与实物等不同类型的史料的比较与解读等角度,来展示林肯丰富的人生,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教师展示林肯在1858年竞选代表伊利诺伊州的国会议员时的辩论词,林肯认为白人和黑人“两个人种有体质上的差别,依我看,这种差别也许将永远不允许他们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一起生活”,但黑人应该拥有人身自由。教师再展示1863年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内容。学生阅读材料,教师提出问题:比较1858年议员竞选辩论词与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美国民众心目中的林肯有什么差别?你怎么理解这种差别?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在黑人获得人身自由这一点上,林肯的主张是一以贯之的,但在主张黑人和白人地位平等上,不同时期林肯的思想主张有所不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林肯思想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持现实主义的做法,面对不同受众,有不同的表述。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人物,一方面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历史人物表达观点的场合、身份、立场等。此外,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应遵循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