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丨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历史解释”的实践途径(2)
就林肯这一人物,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多类林肯传记,从中找出不同传记之间、传记与教材之间的异同,追寻其中的原因并给予评价,这样就能够真正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不断推进对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是探究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6年)提出:“历史课程中的很多资料都是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传记……能够展示该情境中不同人物的多种观点、感觉、动机和反应……实地考察、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以及丰富的、大量的历史文件、照片、文物和其他历史记载,让学生了解对过去的不同解释。”这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思路,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各种环境中去探究历史。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进行历史作文的写作。
近几年的上海市历史高考(2017年开始为等级考)最后一道综合分析题,一般是提供一段或几段相当长篇幅的材料,材料中的说法与教材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材料之间的观点也可能互相冲突,所以学生要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一篇历史小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题的得分高低往往也会成为成绩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要做好前述规定的历史小作文,需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和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归纳所给材料的含义,并从材料的生成(即历史背景),文本的性质(原始或转手史料),文本作者的身份、立场、方法、史观等,来解读所给史料,联系所学知识,形成对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这样就能形成一篇佳作。
以2014年上海历史高考第40题“梁启超论李鸿章”为例,这一道题就给了一则材料,材料很长,且阅读难度较大。在刚开始写作历史小作文时,很多学生只会就事论事,从材料中的结论出发,片面而且肤浅地得出自己的理解: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只知道办理洋务,而不知道办理国家大事;李鸿章办外交失败的原因在于国力衰落等。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再次写作,部分学生能逐步掌握基本的历史作文写作方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待改进,这部分学生只能简单地从正反两个角度来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如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有积极性和局限性、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处等。只有经过多次系统的写作,学生才能基本掌握历史作文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他的身份、立场、史观、角度等,从历史的高度,深入挖掘梁启超的意识观念、思想,学会准确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通过这样系统有效的历史作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解释历史趋势,比较、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解释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论文的写作,往往能够把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进行得更加深入。如2018届学生小李读了一些近代史的书籍,发现书中对李鸿章的评价与教材有不同之处,就想着手写一篇关于李鸿章的论文,我肯定了他的想法,鼓励他今后继续阅读关于李鸿章的书籍或资料,但是建议他换一个论文研究题目。因为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人物,关于他的资料太多,研究他的学者太多,对高中生来说,难以把握这么多资料,难以理解李鸿章这样一个晚清重臣的处境;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很难做出新的成果。通过与李同学的交流,我建议他选李善兰来研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搜集有关李善兰的史料并不太困难,还可以利用李同学理科比较好的优势,从中国近代数理知识发展史的角度,梳理李善兰的贡献,并提出新的解释。实践证明,这一调整非常成功,李同学的论文写作有理有据,有一定创新性,得到了很多好评。
再如2019届的刘同学,她的论文《浅析钢琴对上海近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得到许多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的好评。她回顾说:“一开始,我设定了一个很大的主题,希望能发现一些围绕钢琴的故事……在历史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开始放低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去做文献的搜集和归类工作,如前往上海图书馆,登录中国知网,大量查找翻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前人研究‘钢琴文化’较多,但对上海的‘钢琴文化’研究相对较少,而对‘钢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共性发展研究似乎更少。由此,我觉得自己可以试图梳理一下上海‘钢琴文化’的百年流变,从一个视角去管窥上海‘海派文化’的特点。”刘同学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很好地运用于历史写作实践中,根据所占有的史料,尝试从“钢琴文化”和“海派文化”这一前人所未涉猎的角度去写作,提出了新的解释。这是关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一个成功范例,说明较大范围的史料搜集、较长文本的阅读和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总之,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说的,只有培养好“历史解释”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为此,作为高中教师,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解读史料的能力及全面观察历史的视角,教师更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历史阅读与写作实践,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徐蓝.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3]亚伯拉罕·林肯.林肯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余伟民.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试验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郭艳芬译.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A].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叶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