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人生智慧: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2)
在范蠡的那个时代,有一种智慧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换作今天的话说,你一定要明白,找到一个好的平台,跟对一个老板,往往比你的才华和勤奋,更加重要。
而你更加要明白,你认定一个平台,不是这个平台适应你,而是你能适应这个平台。
范蠡在越国这个平台上,遇到了一个欣赏他的老板勾践,但是勾践一开始,也并不是对他言听计从。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被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杀死。吴国日夜练兵,枕戈待旦,只为向越国复仇。
终于,勾践坐不住了。年轻气盛的他打算先发制人,重现父亲的辉煌。
而范蠡深知,越国根本没有准备好,此时与挟恨备战多年的吴国决战,越国必败。
范蠡苦苦劝谏:“上天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但是这顿唠叨,哪能制止得了头脑发热的勾践。
于是,夫椒一战,越军大败,勾践领着五千兵马被围困在会稽山上。
这个时候,范蠡给勾践指了两条路:要么领着五千兵马负隅顽抗直至灰飞烟灭,要么放下架子委屈求和,哪怕是屈身为奴。
勾践选择了后者。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有机会。
勾践和妻子到吴国当奴仆时,本想带上文种,可是这时范蠡却抢着同行,不是做作,不是谄媚,而是现实的需求。
他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前路屈辱的沉重与漫长,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但是面对这种屈辱的坚忍,却是他提前准备好的。
范蠡知道,熬不过去就是永久的沉沦,熬过去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时看远,是料知理想的背后必然是泥泞,是身赴泥泞之中时又能谋划着理想。
在逆境中,有的人昂首挺胸直面挑战,有的人则把头低到了尘埃里。但在能力不够时,昂首的只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低头的反而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范蠡陪着勾践,这一低头,就到了人生的不惑之年。
无论是归国前还是归国后,范蠡都在手把手地在教勾践如何去装孙子。同样不论是归国前还是归国后,范蠡都一直在为越国做迎头反击的准备。
用奇珍异宝和美人西施渐渐腐化夫差,同时积极发展农桑,整顿军备。在国内建一精悍小城,在吴越边境建一破败大城,小城用以练兵,大城用以迷惑吴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年时看透,看透的应该是时机。终于,时机来了。
公元前482年,在吴国北上与齐晋争霸被打得七零八落后,越国的朝堂正在交头接耳地商量着一件大事。
此时,21年坚忍背后的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战胜吴国!”
三千越甲势同群虎下山,奔流而下,吴国王畿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吴王夫差一如当年的越王勾践,乞求和谈。
他愿效法当年勾践,入越为奴,只求保得宗庙周全。而此时勾践也一如当年夫差动了恻隐之心。
范蠡见状上前对勾践一番耳语:“大王难道想让这世上再出现第二个勾践?勾践细思后,一阵后怕,收起了对吴王的悲悯。”
中年时看透,看透的是时势,在成与败之间一击即中,出手果断,态度坚决,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