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人生智慧: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3)
公元前473年,太湖之畔灯火璀璨,酒香肉香四溢,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越王勾践在这里大摆庆功宴,当提到首功当属范蠡时,却发现这第一功臣竟不在场,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毫无踪影。
太湖湖心,一叶扁舟在夜色中缓缓摇曳。舟中载有两个人,一个是范蠡,另一个是西施。
在范蠡背后的烟火中,是他花了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业。而他身旁的,是这一生最挚爱的女人。
伴着远方若有若无的歌舞声,二人悠扬远去,消失于昏暗而又微茫的沧波之中。
这世上再也没有范蠡这个人了。
范蠡走的时候,给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读完信后,文种惶惶不可终日,他称病不上朝,可最终还是因谗言被越王赏赐了一把宝剑。他用这把剑自杀了,与当年伍子胥的结局如出一辙。
历史总在用相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世上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可偏偏这世上最需要读懂的也是人心。
人到中年,便要看透人心的变化,可借势扶摇而上,亦可避锋明哲保身,在这一进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张力与尺度。
多少年后,在宋国陶丘出现了一位叫鸱夷子皮的六旬老人。
人们只知道他从太湖方向而来,以及他有一位美貌的妻子。
鸱夷子皮是一个狂人,他有着满腹经纶,想想人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得找个有意义的事打发打发无聊的日子。
那就先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个一亿玩玩吧。
凭借着宋国通彻东西南北的地理优势,以及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商业操作,鸱夷子皮的这个小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他也自称为“陶朱公”。
挣的钱是十辈子也花不完的,可是生活又变得无趣了。那就把钱全部裸捐出去,从头再玩一次吧。
如此反复,三成巨富,三散家财。
年老时看淡,万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这世上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东西,都成了身外之物。
而有些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或关于善良,或关于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