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孩子的“上海阿爸”:74人接力教育援藏,提升教学质量
2018-08-07 11:15:26栏目:教学
“亲爱的上海老师,请您相信,您已带给我们一片晴空,我们的生命从此阳光灿烂……”
这首名为《天使的爱》诗歌,是藏族孩子们送给上海援藏教师的礼物,他们亲切地将上海援藏教师称为“上海阿爸”,他们从这些“上海阿爸”身上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无私的关爱与包容。
这份爱的起点从2016年6月开始,上海市“组团式”教育援藏对口支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至今共有两批团队、74名队员接力援藏。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丰硕成果: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学质量得到跨越式提升,小考、中考和高考喜报迭传,推动沪藏双融合教育教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建立“1+5+X”沪藏援藏远程教育共享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第二批上海组团式援藏教师给孩子们上数学课。
舍小家,坚定走教育扶贫之路
“80后”傅欣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早在2016年夏天,他作为上海市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团队的队长,带领39名队员从上海跨越了5000公里,到达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好男儿志在四方,在上海组团式援藏人才队伍中,清一色都是男性。首批40名援藏团教育人才队伍中,4人为管理层(三年期),另有36名专任教师(一年期),他们平均年龄为岁。第二批共36人,其中2名来自上一批教师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9.2岁。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这句出自习总书记的话语深深地印刻在援藏教师的脑海中,他们深知自己此行承担的这份重任。
傅欣说,他曾因家庭原因犹豫过是否要去援藏。在家里,傅欣如同顶梁柱,他和妻子都是80后独生子女,女儿那年就读小学一年级,母亲在2015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当时还在术后恢复期,而岳母那年4月接受了乳腺癌手术治疗,刚刚做完8次化疗,家中还有一位86岁的外婆。
“精准扶贫工作总要有人去做的,责任摆在面前,作为年轻人就要选择去承担。”取得了家人的支持,援藏最终成为傅欣的选择。2016年6月,他踏入日喀则这片土地,担任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
援藏教师查海航,他家中父母年迈,二宝未满15个月,岳母骨折还未痊愈、行动不便,但他仍然选择远行西藏,坚定执着地认为“这是丰富的、难能可贵的人生经历。”
为了让父母安心、放心,另一名援藏教师傅琪则在出发前做了许多准备,特别是通信联络方面。“虽然年纪大的人接受慢、忘得快,但他们为了支持我、让我放心,赶在我出发前都学会了用微信。”
上海援藏教师指导孩子作业。
引入七彩课程和社团活动
初到日喀则,融合是一大难点。
“融合是基础,发展是目的。”傅欣说,融合包含很多方面,一是上海教师如何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藏族与汉族人之间的融合,还有上海援藏队员们的团队融合。
就此,傅欣提出了“双融合”的工作目标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面对学校原来考试学科教学平均分不高的情况,傅欣带领团队指导教学室和教科室的工作,确定并立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市级龙头课题《提升课堂教学目标达标度的管理策略与教学路径研究》。
他整合“沪藏”骨干师资队伍成立课题指导团,发动学科教师从多个层面多角度确立子课题。一年多来,他引领团队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量化标准、励志教育、课堂达标度提升、校本教材编写等多方面打出组合拳。
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师傅带徒弟”、“徒弟赛师傅”的场景频频亮相。“直观感受到的是,本地教师的精神面貌变化了,干劲更加足起来了,随着当地教学质量的提升中,本地教师也获得了价值认同。”傅欣表示。
受援学校达瓦次仁书记说:“双融合的实施,使得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实现了‘一岗双任’,沪藏教师共同推进教育教学。这好比是一场足球比赛。援藏教师当‘后卫’,保障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援藏干部作为‘中卫’,具体协助当地干部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毕业班教师是‘前锋’,整个援藏专业团队把踢球进门的机会留给了我们当地教师,这样最大程度地让当地教师享受到了沪藏教学融合的红利。”
对学生来说,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援藏教师设计了“七彩课程”,涵盖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情感体验、兴趣发展、认知提升、品德培养和理想规划,还压缩了繁重低效的学习时间,腾出来的时间让给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例如:笛子社团、纸艺社团、摄影社团、古诗词社团、英语社团等等。
“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新鲜和有趣的内容,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他们表现活跃,非但没有因此放松学习,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傅欣表示。
仅仅一年多,上海援藏工作就带来了可喜变化: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教学交流互动更多,同时援藏教师也帮助指导活动、教师备课指导和评课。一年里,实验学校的小学部学业水平名次从原先的全市35名跃居第5名,初中部中考成绩在西藏自治区排名第一,高中部高考文理科上线率均达100%,重点本科上线率创新高。
成绩背后,上海援藏教师也受益颇丰。团队中的“90后”教师金志骏,实现了“三级跳”的快速成长,回到上海后已经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了;汪思翔老师编撰了80多万字的校本教材,成为学校教研室主任,还有诸多老师回原单位后,走上了管理岗位,得到不一样的成长和收获。
上海援藏教师周末带领当地孩子外出活动。
信息化带动藏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在上海援藏团队的帮助下,作为雪域高原的示范性学校,日喀则市实验学校也追赶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步伐。
“上海有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日喀则也一定要有。”入藏后,傅欣针对学校信息化工作滞后的现状,借鉴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启动了智慧校园“1+3+X”管理规划:建设一个智慧校园平台,包含三个应用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汉考学习系统、校园管理系统;“X”是指远程教研平台——该系统将会实现沪、藏实时互联互通,可以在第一时间借助上海市共康中学、各区县重点学校的名师名课程资源,实现名师名家对日喀则市偏远县乡的教育教学的“专家会诊”。
通过信息化时代的跨越,日喀则的教育目标将向上海教育方向看齐。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38137-1.html
这首名为《天使的爱》诗歌,是藏族孩子们送给上海援藏教师的礼物,他们亲切地将上海援藏教师称为“上海阿爸”,他们从这些“上海阿爸”身上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无私的关爱与包容。
这份爱的起点从2016年6月开始,上海市“组团式”教育援藏对口支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至今共有两批团队、74名队员接力援藏。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丰硕成果: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学质量得到跨越式提升,小考、中考和高考喜报迭传,推动沪藏双融合教育教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建立“1+5+X”沪藏援藏远程教育共享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第二批上海组团式援藏教师给孩子们上数学课。
舍小家,坚定走教育扶贫之路
“80后”傅欣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早在2016年夏天,他作为上海市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团队的队长,带领39名队员从上海跨越了5000公里,到达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好男儿志在四方,在上海组团式援藏人才队伍中,清一色都是男性。首批40名援藏团教育人才队伍中,4人为管理层(三年期),另有36名专任教师(一年期),他们平均年龄为岁。第二批共36人,其中2名来自上一批教师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9.2岁。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这句出自习总书记的话语深深地印刻在援藏教师的脑海中,他们深知自己此行承担的这份重任。
傅欣说,他曾因家庭原因犹豫过是否要去援藏。在家里,傅欣如同顶梁柱,他和妻子都是80后独生子女,女儿那年就读小学一年级,母亲在2015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当时还在术后恢复期,而岳母那年4月接受了乳腺癌手术治疗,刚刚做完8次化疗,家中还有一位86岁的外婆。
“精准扶贫工作总要有人去做的,责任摆在面前,作为年轻人就要选择去承担。”取得了家人的支持,援藏最终成为傅欣的选择。2016年6月,他踏入日喀则这片土地,担任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
援藏教师查海航,他家中父母年迈,二宝未满15个月,岳母骨折还未痊愈、行动不便,但他仍然选择远行西藏,坚定执着地认为“这是丰富的、难能可贵的人生经历。”
为了让父母安心、放心,另一名援藏教师傅琪则在出发前做了许多准备,特别是通信联络方面。“虽然年纪大的人接受慢、忘得快,但他们为了支持我、让我放心,赶在我出发前都学会了用微信。”
上海援藏教师指导孩子作业。
引入七彩课程和社团活动
初到日喀则,融合是一大难点。
“融合是基础,发展是目的。”傅欣说,融合包含很多方面,一是上海教师如何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藏族与汉族人之间的融合,还有上海援藏队员们的团队融合。
就此,傅欣提出了“双融合”的工作目标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面对学校原来考试学科教学平均分不高的情况,傅欣带领团队指导教学室和教科室的工作,确定并立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市级龙头课题《提升课堂教学目标达标度的管理策略与教学路径研究》。
他整合“沪藏”骨干师资队伍成立课题指导团,发动学科教师从多个层面多角度确立子课题。一年多来,他引领团队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量化标准、励志教育、课堂达标度提升、校本教材编写等多方面打出组合拳。
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师傅带徒弟”、“徒弟赛师傅”的场景频频亮相。“直观感受到的是,本地教师的精神面貌变化了,干劲更加足起来了,随着当地教学质量的提升中,本地教师也获得了价值认同。”傅欣表示。
受援学校达瓦次仁书记说:“双融合的实施,使得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实现了‘一岗双任’,沪藏教师共同推进教育教学。这好比是一场足球比赛。援藏教师当‘后卫’,保障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援藏干部作为‘中卫’,具体协助当地干部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毕业班教师是‘前锋’,整个援藏专业团队把踢球进门的机会留给了我们当地教师,这样最大程度地让当地教师享受到了沪藏教学融合的红利。”
对学生来说,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援藏教师设计了“七彩课程”,涵盖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情感体验、兴趣发展、认知提升、品德培养和理想规划,还压缩了繁重低效的学习时间,腾出来的时间让给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例如:笛子社团、纸艺社团、摄影社团、古诗词社团、英语社团等等。
“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新鲜和有趣的内容,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他们表现活跃,非但没有因此放松学习,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傅欣表示。
仅仅一年多,上海援藏工作就带来了可喜变化: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教学交流互动更多,同时援藏教师也帮助指导活动、教师备课指导和评课。一年里,实验学校的小学部学业水平名次从原先的全市35名跃居第5名,初中部中考成绩在西藏自治区排名第一,高中部高考文理科上线率均达100%,重点本科上线率创新高。
成绩背后,上海援藏教师也受益颇丰。团队中的“90后”教师金志骏,实现了“三级跳”的快速成长,回到上海后已经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了;汪思翔老师编撰了80多万字的校本教材,成为学校教研室主任,还有诸多老师回原单位后,走上了管理岗位,得到不一样的成长和收获。
上海援藏教师周末带领当地孩子外出活动。
信息化带动藏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在上海援藏团队的帮助下,作为雪域高原的示范性学校,日喀则市实验学校也追赶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步伐。
“上海有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日喀则也一定要有。”入藏后,傅欣针对学校信息化工作滞后的现状,借鉴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启动了智慧校园“1+3+X”管理规划:建设一个智慧校园平台,包含三个应用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汉考学习系统、校园管理系统;“X”是指远程教研平台——该系统将会实现沪、藏实时互联互通,可以在第一时间借助上海市共康中学、各区县重点学校的名师名课程资源,实现名师名家对日喀则市偏远县乡的教育教学的“专家会诊”。
通过信息化时代的跨越,日喀则的教育目标将向上海教育方向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