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读者成长的一份经典书单,在上海书展为你打开记忆之门|上海出版40年
葛剑雄《天地史谭》|黄昱宁《八部半》|王承志《欢喜地》 |皮特·恩格伦《美丽与哀愁》 |葛亮《问米》 | 包慧怡《缮写室》| ......
读着你们出版的书长大,并会一直读下去
当代中国读者的阅读生活里,总是能与上海出品的图书相遇。只要对图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1979版《辞海》、《十万个为什么》《故事会》等品牌,也听闻过上海书展、民营书店、数字出版、“中国最美的书”等不断刷新的概念。作为中国近代出版的发祥地和出版中心,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图书精品迭现,加快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步伐,也推动着出版的创新发展,激发上海出版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出版已成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
上海书展立足上海,面向全国,集聚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资源优势,是上海打出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品牌。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表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一个地区性书展办成了具有全国名牌影响力的书业盛会,已经形成了重品位、重质量、重诵读、重体验的特色和特点,彰显了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反映在出版成果上,以纪念改革开放主题图书为例,书展开幕当天即引发关注的《上海出版改革40年》,就以改革开放40年为主线,反映了上海出版行业的时代变迁。涉及图书出版、杂志出版、音像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发行等内容,总计约50万字。一批上海出版界的前辈和青年出版人,以近60篇回忆纪实类文章,记录了上海出版机构、出版物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的发展故事,展示了沪上出版人的努力和精神风貌,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宏大背景。
上海出版也作为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果之一,记录在《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丛书中。该丛书源于2016年2月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发起和组织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这一大型课题项目。丛书共12卷、250万字,以专题立卷,涵盖战略先导、城市治理、开放引领、中心功能、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社会进步、民生优先、文化繁荣、区域合作等10个专题,并以《排头兵与先行者》《大事记》两卷分别作为丛书的总论和史料汇编。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由上海通志馆和《上海滩》杂志编辑部编选的《海上潮涌——纪念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一书。该书精选了《上海滩》杂志自1987年创刊以来,发表的有关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与40年间城市与百姓生活变迁的文章32篇,共计25万字,以档案式的记录和讲故事的方式,描绘了上海城市和上海市民在这40年间的点滴变化。
作为上海出版文化主力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集结所属12家直属出版单位和朵云轩集团、上海印刷集团等统一参展,集中推出14000余种图书,组织28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在继续隆重推出集团“上海书展二十种好书”之外,今年还带来了全新升级的集团“上海书展二十大主题活动”。
据悉,该集团推出的“二十种好书”覆盖主题出版、传统文化、学术社科、文学艺术、少儿科普等多个领域。《中国经济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20个瞬间》《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和《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等五种主题出版力作奏响新时代主旋律。
“二十大主题活动”则包括重大主题论坛一场、重大主题展览四场、重点新书发布十五场。2018长三角一体化出版发展大会于书展开幕当日隆重举行,会议启动了《江南文化研究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另外,上海书展主会场世纪馆还开设了“从布鲁塞尔到上海——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主题展”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精品出版高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图书精品展”两场重大主题展览。
文学出版与学术出版两翼齐飞
作为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上海文化品牌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而作为拥有优良出版传统和教育资源的出版高地,上海出版界在文学、学术原创等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无疑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描绘和塑造上海这座城市,一直是上海作家和出版界的重要课题。上世纪90年代,王安忆的《长恨歌》将目光投向了上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悲欢传奇,细细揭示了时代惊涛裹挟下上海这座城市的柔韧“里子”。随着海派文化近年来的逐渐发展,这本小说的影响力也逐渐超出文字读者,而辐射到了戏剧、影视等领域。201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小说被誉为一部写活了上海市民群像和气质,写尽了一座城的沉浮歌哭的当代传奇。这两部小说都获得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
扩及到文化方面。1992年,学者余秋雨的随笔集《文化苦旅》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开启了学者写文化大散文的创作之风,出版至今销量逾千万册。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学者易中天的《品三国》,借着央视节目的影响力,《品三国》一书将学者散文又推向了一个高峰,很多读者惊呼:历史还能这样解读。
除了推出上海本地作家的重要作品,上海出版界始终放眼全国,密切关注国内一流小说家的创作。200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莫言的小说《蛙》。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该社在此之前早已大手笔买下莫言大部分重要小说的版权,尽占了莫言作品出版的先机,展示了上海出版界的眼光与魄力。
体现在少儿出版领域,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把1949年前的《三毛流浪记》和反映1949年后过上新生活的三毛新漫画合起来,出版了《三毛流浪记》(全集),成为少儿社的当家招牌图书。出版至今,印量已很难统计,畅销和常销当仁不让。另一本重要童书《十万个为什么》则是著名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这几个字,几乎成了一句当代成语。
而在辞书出版上,上海出版更是表现抢眼。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巢峰组织专家和人员,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出版了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三卷本。这套1979年版《辞海》,如有评论所说客观上承担了改革开放初期所需要的思想解放动员任务,成了改革开放伊始出版界的“报春燕”,许多词条的注释在当时都经过反复论证,具有突破性。图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定价55元的《辞海》三卷本共销售62万套,定价22.2元的《辞海》缩印本的销量更是高达298万部。
在前不久于广东深圳举行的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上海出版代表团向深圳市及各区图书馆等相关单位捐赠《大辞海》(38卷),又让这套代表着上海出版标识度、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辞书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所说,以《辞海》为基础编纂,更深、更广,也更能体现各个学科的完整性。
自1999年2月,《大辞海》获批立项,被列为全国特大工程,到2009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03年《哲学卷》的出版拉开了《大辞海》问世的序幕,到2015年《经济学卷》等四卷出版,《大辞海》38卷42册出齐。其间整整用了17年。纵览全部,《大辞海》汲取了全国几十所高校、军事学院和科研机构共计2000余位高素养学人的智慧精粹,总计约28.5万条目、5000余万字、8000余幅图片。它不仅充分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领域的历史、现状和知识,还展现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面貌。《大辞海》不愧为上海出版力求打造传世精品之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切实抓手。
而在1979年版《辞海》问世前一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即着手出版由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89年上卷出版,1991年下卷出版,全书出齐。作为1949年后国人独立编纂的一部英汉工具书,《英汉大词典》被誉为“是远东也是世界范围较好的双语辞典之一”,获数十项国内外图书大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潮中,很多留学生的行李箱里都必备一本《英汉大词典》,对学英语的国人来说,该词典更是必备工具书。如今经过四次全面修订,这本词典累计发行已超过1300万册,这一销量远超国内同类外语词典和牛津、朗文等引进版词典,成为中国双语词典的民族品牌。
如果说起在学术出版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上海文化”品牌,则不能不提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上世纪90年代学术书出版日趋艰难之时,这套书以新颖的文学史观、优美流畅的文笔,在众多中国文学史著述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校中文系学子几乎必备的阅读书目。其出版销售的盛况,更是创造了“严肃的学术书也能畅销”的出版奇迹,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据该书策划人、复旦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贺圣遂介绍,1996年2月的上海图书订货会上,该书书稿还在加工,样书也没有一本,仅凭几张海报,就订出了2万多套。1996年6月该书正式出版,到当年8月份,就销售5万套。到2014年,这套书已销售30万套,在大学文科生中影响深远。
2010年,该书主编之一骆玉明将该书作了压缩,推出《简明中国文学史》,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推出了英文版。这是中国本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首次版权输出到国外,并由著名学术出版社出版,在世界学术之林展示了中国本土学者的研究面貌与水平。章培恒后来对这套文学史作了修改,使其更完整地表现出他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个性,修订后的《中国文学史》新著至今也已销售约8万套。前几年,《中国文学史》修订新版还推出了日文版。
还有一些很少进入普通市民视野,却有着传世风范的重大学术出版项目,堪为“上海文化”品牌之重要担当。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超大型出版项目《续修四库全书》,1994年出版第一册,2002年出齐,共1800册。这是继18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1911年以前的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大致荟萃于此,其学术意义以及出版难度可想而知。
引进图书助推文化品牌建设
除本土原创之外,引进图书也是上海出版的传统强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出了诸多畅销一时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引爆了一波又一波的阅读热点。以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超级畅销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该书于200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第一时间引进出版后,取得了惊人的100多万册的销量。
说到引进图书,自然会想到迄今已走过四十年书香路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作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翻译出版机构,该社每年出版图书700余种,涵盖外国文学、社科著作、双语辞典、数字阅读产品,是公认的外国文学出版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译著的传播重镇、原创双语工具书编纂基地。
1978年4月,该社率先出版《斯巴达克思》中译本。1978年6月,系统介绍现当代世界文坛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作家作品的《外国文艺》(双月刊)创刊。该社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出一系列外国文学作品,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成为文化园地开始复苏的重要标志。1980年,该社出版了英国作家勃朗特的《简·爱》,简·爱作为追求自由、拥有自尊自爱性格的女性,迅速成为中国青年女性追求精神成长的新榜样,在当时掀起了一场风靡全国的“简·爱热”,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外国文学出版热潮。
也是在1978年,“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恢复出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收入共计近150种名著,因其简洁雅致的网格状封面设计风格被称为“网格本”,影响了几代读者。1985年底,该社推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代表作《人论》,在学界产生强烈反响,助燃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一轮“文化热”。收入这部书的大型丛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成为几代学人重要学术参考,其影响绵延至今。
与此同时,在40年出版实践中,上海译文社创下多项“第一”:第一个与外国出版商推出合作中文版《世界时装之苑》(ELLE)杂志,极大影响了中国高端时尚业发展;率先组织中国学者自行规划设计、自订编辑方针编纂大型综合性工具书《英汉大词典》;在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之前,第一个签约购买海外畅销书《斯佳丽》中文版权,表明中国尊重知识产权的立场。
诚如上海译文社创社元老之一、翻译家冯春所说,一流的选题和出版物,一流的编辑和译者队伍,加上包括校对在内的一流工作团队,合力成为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专家认可、读者信赖的原因。也正是这份专业和信赖,让该社在竞价购买全球知名作家作品版权时底气更足。去年下半年,上海译文社顺利拿下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中文版权,中译本今年面世五个月累计发行38万套。本届书展上,“译文40”系列撷取了40年来出版过的世界名著珍品40部,全新书系“译文华彩”第一辑收录纪德《放弃旅行》、海明威《巴黎永远没有个完》、劳伦斯《漂泊的异乡人》等五部游记作品,都将与爱书人见面。
“对一家出版社来说,‘我是读着你们的书长大的’固然可贵,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后半句,‘我会一直读下去的’。”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的一番话,道出了读者对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期待。对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来说,同样如此。诚如有论者所说,已经取得的重要成绩固然可贵,但更值得期待的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将来取得更为重要、更加辉煌的成绩。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