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书展今晚落幕,小编为您整理了本届书展的每日关键词
2018上海书展“双十佳”揭晓 | 世界科幻大会举行,雨果奖颁发|听弋舟、田耳、李宏伟聊文学和创作 | 《花城》主编朱燕玲:如今的投稿太“乖”......
今晚,为期一周的2018上海书展即将落下帷幕。在炎炎夏日,千场活动、百家分会场、数百位作家的真挚分享与无数读者的热情参与汇成了一条满载着文化风景的绵长河流,与黄浦江两岸的城市风景璀璨交融。
7天的书展中,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关于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为作家和读者之间打开了畅快沟通的渠道,也让私人阅读记忆不再私人,而是汇成这座城市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回望这一周时,全程参与书展的小编列出了自己每天的书展关键词,不知是否有与您的书展记忆相通的地方?
8/14 “旅行的意义”
设立在书店内的主论坛文学氛围浓郁
8月14日晚上,在上海书展开幕的前夜,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上海国际文学周已拉开帷幕。在以“旅行的意义”为主题的主论坛上,来自中外的作家共同探讨“文学的旅行”和“生活的旅行”对他们的人生和写作产生的影响。
在主论坛学术主持、学者许子东的认识中,旅行的意义有四层,一是以实际足迹丈量,将从书本等地方获取的间接经验变成眼目所及的实际经验;二是为了某种明确目的而到达,比如大家因为书展而从各方汇聚上海;三是在时间中的旅行;四是理论的旅行、思想的旅行。这四种意义上的旅行,很多人都经历过,但甚少有人思考“旅行”究竟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这四层意义出发,在场中外嘉宾各抒己见,谈论了自己“读万卷书,行万卷路”的经历和经验。
8/15 “主题出版”
会议现场(图自东方网)
近年来,“主题出版”成为业内最受关注的关键词之一。8月15日下午,以“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改革创新 打造传世精品——改革开放40年与主题出版”为主题的2018长三角主题出版论坛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相关领导以及上海出版界近百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出席论坛。
主题出版作为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在近年来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双丰收。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对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成就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也是出版界“主题出版”的课题。本次论坛深刻聚焦、探讨、总结长三角主题出版工作的经验,为未来推出更多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改革成就、满足人民需求的优秀主题出版物,推动主题出版更加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8/16 “文学漫游”
演讲中的评论家、作家李敬泽
8月16日,首届大方文学节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活动邀请了1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者进行主题为“旅行与叙事:我的文学漫游记”的演讲。这场长达8小时的沉浸式演讲颠覆传统文学活动模式,尝试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对观众来说,也成为了一场不容错过的思维与感观挑战。
区别于以往演讲者与观众分离的方式,大方文学节通过剧院设置、视觉呈现、舞台效果全方位营造身历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对“叙事”进行全新探索。每位文学创作者在聚光灯下进行了18分钟的“文学漫游”,一场场思维和情感的风暴接连不断。同时,每位讲者也带来了一件神秘的“旅行小物”,在现场与听众互动,大屏幕配合演讲内容呈现出富有渲染力的影像。观众不再是仰望舞台的旁观者,而是与作家一起身历其境的参与者。十八位文学创作者以“旅行与叙事:我的文学漫游记”为主题,分享难忘的“旅行”故事。他们意在通过自己的故事,重摹人们所熟知的文学疆域,引领人们进入这个“世界”上被遗忘的秘密角落。
8/17 “诗歌之夜”
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朗诵了自己的诗篇
8月17日晚,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活动在上海邮电俱乐部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嘉宾在此品读经典,传颂诗作。
从朦胧诗派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到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关于上海的诗歌篇章,从鲁迅的作品《影的告别(节选)》,到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尤利西斯(节选)》,中外作家们的朗诵既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致意,也是饱含深情的情感传达,而选址于黄浦江畔的活动地点,抬头即见粼粼波光和城市倒影,更让在场读者沉浸于浓郁的诗歌氛围中。
8/18 “纸面上的当下”
自左至右:叶辛、何建明、贺绍俊
作为文学体裁中最贴合现实、最具有记录和“呐喊”意义的一种,报告文学也被认为是纸面上的当下。进入新时期以来,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与行进的时代互动,从而也具有了另一番史料价值。
在“中国的四十年,文学的四十年——从文学作品回看中国及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主题活动中,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炳银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角度回顾了报告文学如何以一种个性的声音在新时期引领思想,在新世纪与社会国家同频共振,互为影响。
8月18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叶辛与评论家贺绍俊则来到思南文学之家,展开“文学呐喊”主题对谈,一起探讨报告文学在当下的创作意义。报告文学在中国由来已久,何建明介绍道,我们如今熟悉的《史记》等其实都可归为报告文学的范畴。贺绍俊表示,虽然报告文学与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它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虽然报告文学与小说是处理现实的两种方式,但它们的目标都是追问事物的本质。”而叶辛则认为,相比小说,报告文学作品能更及时细致地把当今时代的瞬息万变记录下来。除了表达的深度、广度与艺术度之外,何建明认为一篇好的报告文学作品还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若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仅供一时的阅读,那就与新闻报道没什么区别。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依然有被阅读的意义,才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8/19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
活动现场
在当下,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故事”,似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风景。越来越多的文化形象,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名片,越来越多的中国符号,被世界目光打量。8月19日下午,赵启正与贾树枚两位新闻传播专家来到友谊会堂,携著作《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就如何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能力这一话题展开对谈。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被国际新闻界称为“中国第一新闻官”,他不但对外宣传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提炼和概括。作为中国新闻发言人的生动典范,他始终秉持“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精神和理念。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有了飞速发展,也做了许多好事,但常常出现“做得好,讲不好”的情况。“我发现,国外对中国的了解比实际情况少了一大截。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报纸杂志过多讲道理,而缺少故事性。而这些深奥的偏理论的文章,不仅外国人看不懂,连我们自己也常常一知半解。”因此,对他而言,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如何讲好故事,则需要大家共同摸索、探讨、改进。
8/20 “诗歌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