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十二个明天》这本书中的种种女性形象
《十二个明天》是一套科幻小说集,作为湛庐主推的一本书,这本书未来肯定会有很多读者,也会有很多的评论文章。但我猜想的更多的评论是从科技的角度去看,而我却想说说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喜欢读科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科幻中的女性形象,都三观很正。比如我最曾经最喜欢的科幻女主是《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中的露易丝,而看了《十二个明天》后,则是“拜占庭同情”(刘宇昆)中的女主。这篇小文就集中说一说科幻小说中的女主以及其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科幻小说的中心思想只有一条,那就是对未来的乐观主义。那怕是反乌托邦小说描绘的阴暗未来,也会有解决问题的人,有纠正错误的人,只有有抗争的尝试,那怕如1984中那样被彻底熄灭了,也仍是对未来的乐观。真正悲观的科幻小说会写到在8012年,人们还在电视机前看着清宫戏。想象的未来或者架空的历史和当下的不一样,这是科幻小说的必要设定。而这一设定就意味着有全新的麻烦,也会有全新的解决方案。预计未来会和现在不一样,这是启蒙运动之后才会有的观念,而第一篇科幻小说也诞生在启蒙运动之后。
年少读书不求甚解,读到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写的这段话,觉得真是酣畅淋漓,其中所说的可以算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了。尤其在我看古龙小说的时候,也在集中看宫崎骏的动画,其中每一部都有一个具有英雄主义的女主,更令我印象深刻,因此对这段话记忆特别深。
后来知道其中的那句话原文来自浮士德,前面还有三句,也写的很棒 “一切消逝的不过是象征;那不美满的在这里完成;不可言喻的在这里实行”,前三句是解释,最后一句是结论。而这里就借着这三句,来说说《十二个明天》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是如何引领人类上升的。
先说大刘的《黄金原野》这篇小说,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大刘的《带上她的眼睛》,不管是外太空还是地心,这样冷酷的环境更适合的本应是男性。但作者却要将一个情感细腻的女性放置在这空无一人的荒原,以此来衬托出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气。但不同于孤身冲向巨龙的骑士,故事中的女性将自己变成灯芯,点燃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男性,其自身的消逝,正应了歌德诗的第一句,不过是个象征,正如小说最后写到的对话。她已在星星中了,会越来越近的。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也是全书中一篇我很喜欢的小说,这篇小说背景设定是对大脑进行编程,也就是脑机接口在正常人上的运用。但究其根本,说的是人类一直都关心的如何重新规划自己的大脑。书中的两位女性,都在抗拒着机械创造出来的完美,却因为误解,而出现了矛盾。然而小说结尾是回归传统带来的光明,书中写道“我希望你能和别人谈谈,改变想法有很多种办法”。
这本书的故事,在过去肯定曾经发生过,一定有母亲觉得自己的儿女被红楼梦这样的造梦小说带的不务正业,穿越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忏悔的书。脑机接口之前,写书是最快速的能够重新规划他人大脑的行为,但写作者却多半不在意自己文字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科幻场景中的脑机接口使得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来改变自己,但自己眼中的完美,却会让他人恐惧。书中的女性角色,自知其不完美,但却通过自身的抗争看到了完美的本质在于动态的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这正应和歌德的诗句:“那不美满的在这里完成”。
而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刘宇昆的区块链科幻中篇,整篇故事如同三幕话剧一般,描述了一对个性鲜明的女性,一个代表理智,一个代表情感。这篇小说中的背景设定和现实政治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总会让读者联想到现实中的叙利亚冲突。再加上书中并没有什么全新的黑科技。但这多半是作者有意为之,智能合约的成熟使得编写故事中的区块链慈善网络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没有人按照书中的描述,去编写这么一个同情网了?这是作者留给读者思考的,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质疑,去中心化的网络可以让捐款者隐身,也可以永远的保留捐献的记录,但这俩者那一个才是捐款者真正想要的了?
这篇小说更贴近现实的是对当下情况的描摹,书中的社会背景是在两个大国中挣扎的小国战乱,是“比官方审查更有效的是普遍的冷漠”,是“生活在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的技术官僚主义国度。个体本身是如此的无力。”,但真正的背景是关于新技术的,书中写道(VR技术)它被希望和贪婪所驱使,承诺一切却也是空谈。而如何导引新技术的走向,则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
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作者显然站在在简雯苏这一边,这本书一开始是第三人称叙事,接下来是蒙太奇式的平行叙事,而到了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人称的叙事,作者忍不住分别进入到自己创造的人物的视角,故事的结尾看似是简雯苏输了,连她自己都觉得她毫无理性。但悲剧就是要将理想的东西毁灭。理想被毁灭被遗忘,但理想至少曾经出现过,而这正是歌德诗句中的“不可言喻的在这里实行”,这也是女性推动人类进步的第三种方式。
这篇小说的结尾,两位女性争辩是不负责任的同情,究竟是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动荡还是更美好,或者更宽泛一些情感是一个钝器,但相同的事实却会带来不同的解释,是“应该将情感放置在服务还是驱使理性的位置“了”。这个话题也曾无数次的出现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