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十二个明天》这本书中的种种女性形象(2)
理性中立客观可以意味着需要掌握更多的前后情况,以了解大局,也可以意味着对一切事物的合理化,一种恰己足够的理解,后者可以用书中的话来概括,“仅仅因为有痛苦并不意味着总会有更好的选择,仅仅因为人们死亡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更大的原则。”
但作者要反对的是第二种理中客,原因也正如文中写道的“当你的推理框架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时,你显然不会反对操纵... 你也同情来奖赏一些人,用克制同情来惩罚另一些人。理由总是能找出来的。”。而这些理由概括起来,指向的是思考者和思考对象的疏离,两者之间have no skin in the game,区块链式的同情,是让每一个捐款者,每一个投票决定捐款应该用在什么地方的参与者有了切实的得失,从而带来比中心化机构更直接的效果。正像书中写道:受灾地区的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让我们回到最初引用的古龙的话,故事中一位女性一直在忍耐,理性告诉她同情没有用,真正决定小国的是大国间的地缘政治,但另一位却是一直在反抗,她知道现实不美好的原因根本在于知识没有办法传递到需要的人那里,而传递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能感受到痛苦的交换,只有经过苦难获得的认知,才能促成行动,而不是通过抽象的原则。书中简雯苏最后的尝试是这样说的
我曾希望通过剥离前后情景和背景,通过虚拟现实,将感官暴露于痛苦和灾难的粗砺中,以阻止每个人理性化我们的同情。在痛苦中,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也没有分隔与分化我们的高墙。当你沉浸在受害者的经历中时,我们每个人都在穆森,在也蒙,在黑暗之心,那是伟大力量的滋生之地。
理性的批评能驱动人走向无穷,但情感永远会是第一推动力。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两种观点公平辩论,作者看似不点破自己的偏好,而要读者去领会哪一条路更值得追求。但实际却暗示索菲亚选择的静态的看问题,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自权威,来自现实的利益分配,而简雯苏却相信动态的方案,通过自下而上的创造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一样东西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是不可逆的,故事中想创造的是一种基于同情的共识,一种和克服合理化背叛,无法腐蚀的心灵账本,即使小说结尾暗示这个方案被奶头乐的游戏暂时取代了,但创造者才是创造未来的脊梁,才是科幻小说中的女性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她们兼具着感性和理性。
总结一下,十二个明天中的故事,有九篇主角都是女性,这很值得思考。为什么关于未来的故事中,出现更多的是女性,或者问,为什么要表达人文和科技的冲突与和解,女性更加适合。在未来的世界,女性中那些思维特征使得她们能更好的适应,这是《十二个明天》硬科幻外壳下包含的人文主义关怀,也是留给每个人关于如何从科幻中汲取养料的思考题。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