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地(上)
芬兰教育被公认为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其在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中整体表现一直名列前茅。芬兰自2014年发布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并于2016年8月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吸引了全球关注,甚至有报道称芬兰将取消学科教学。那么,什么是“基于现象的教学”?芬兰到底如何实施现象教学?这些问题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
“基于现象的教学”,并非将传统学科打破
“基于现象的教学”被视为新核心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趣味的培养。“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为学生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是以实际生活中的某个话题或现象作为主题展开教学,因此又称为“主题教学”。芬兰《国家课程框架》提出,“从2016年8月起,面向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用于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和次数由学校自行决定”。比如“联合国”这个话题,涵盖地理、历史、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又如“模拟银行”场景,涉及数学、外语、电脑操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芬兰课程改革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 “怎么学”的转变,“基于现象的教学”方法并非将传统学科打破,数学、英语、芬兰语、瑞典语、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照常开设,只是在“基于现象的教学”时,将不同主题涉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以跨学科模块的方式教授,针对同一主题,不同年级设计的内容和难度也是与其课程具体内容相匹配的(见图1)。
围绕主题合作教学,对中学师生是一种挑战
全科教学是芬兰教育的传统,芬兰小学长期以来都采取全科教学的授课方式,因此改革对小学影响不大,只是将以前好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进一步规范化,并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反而是初中和高中受国家课程改革的影响更大。过去,中学开展“主题教学”的实践相对较少,由分科教学转向一部分跨学科教学对中学师生是一种挑战。
2016年8月,芬兰中小学都根据地方课程和国家核心课程重新制定教学内容,“基于现象的教学”也开始在中学实践。“基于现象的教学”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现象”进行充分沟通、协调、计划、分工、备课等。在备课阶段,相关学科教师在统一目标、现象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备课。在课堂教学阶段,各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一堂课可能有2-3个甚至更多教师进行协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
以“交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则关于交通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交通的故事,学生可以做一些自己所在城镇交通的统计分析(数学),也可以探究不同城市的车辆分布(地理、数学),这种类型的学习关注的是话题本身,并且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习得知识。此外,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马库·汉努拉教授特别指出,“现象”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地区特色,比如资源分布、旅游业、工业状况等,教师据此结合学生兴趣、学习内容、实际条件等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教学规划(见图2)。
出台两大计划,应对改革挑战
虽然“基于现象的教学”已经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并非凭空而来,从2014年发布到2016年实施也经历了两年多的适应期,地方课程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但是也不免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比如“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能力、综合学科素养提升等问题;现象或话题的合作边界问题;如何评价现象教学的学习效果”。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更好地尊重教育本质,遵循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着眼学生的真实需求,关注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芬兰政府出台了国家重点项目支持核心课程改革,赋权地方、赋权学校、赋权教师、赋权学生。
为进一步推进国家课程改革,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未来技能的目标,2016年9月,芬兰教育部发布《新型综合学校改革行动方案》,旨在更新综合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能力和学习环境。该计划以培养高质量教师为中心,以建设合作型校园文化为重点,未来3年内将投入9000万欧元,促进并推动综合学校教育改革,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社区”,有效应对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综合学校论坛,描绘芬兰综合学校愿景;通过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实验、开发、创新全新学习形式和活动;为每所学校配置导师教师,向其他教师展示如何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合作伙伴网络。
2016年10月,芬兰教育部与文化部联合发布“打造世界上最优秀教师”教育发展计划。为此,芬兰政府每年拨款1500万欧元推进教师系统升级发展。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1. 以教师综合能力为本。教师综合能力成为评估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以完备的组织结构、预期和招生为吸引力,招收优秀学生就读师范教育相关专业,为未来储备卓越师资。
3. 提倡教师成为教育创新专家。教师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导向、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4. 通过合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将会通过密切的合作以及创新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芬兰将会利用同行支持加强团队协作。
5. 通过管理培训加强教育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在领导力学习过程中训练准教师的相关技能。
6. 加强研究型教师教育。注重培养教师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其注重研究并将其内化。由此,教师能够基于研究理解教学、深度学习,成为课程专家。
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估,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在芬兰,对于学生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及最终考试。持续的评估是为了在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生的学习进度信息以报告卡的形式反馈给家长,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会收到一次评估报告,评估每门学科成就达到学年设定目标的程度,由市政当局决定1~7年级的评估报告是口头评估还是数字评级,但学年报告中的每个科目都必须在八年级之前给出数字评级。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各自教授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估。在九年教育结束的时候,学生也会在基础教育结业证书上看到教师为他们打出的成绩,根据这些测评结果学生选择将来学习的方向。所以,国家核心教育大纲包含了各个科目测评的指导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