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变成熟的3个标志
文 |炉叔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
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古训有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30岁后人生状态的评价,成熟且坦然,也是很多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
其实,成熟不在岁,而在心。有的人五六十岁依然像个孩子,有的人二三十岁却成熟稳重。
有些人,世事洞明,处事干练,不市侩,也不计较;即使随心所欲也能够从容不逾矩,和他相处,会感到踏实、安心。
而有些人,把浮躁当做激情;囿于眼前的天地,自以为是世面;把争来争去当做坚守自我,同他交流,更多的是心累。
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别,就是因为心智的成熟与不成熟。他们对待事情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手段都会不同。
其实,成熟与否,很多细节都可以表现出来。
但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只有三个:身段变软、手段变硬、脸皮变厚。
身段软
一个人的身段能软到什么地步,能低调到什么程度呢?我想到了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院士。
去年6月,一张照片让78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意外成了“网红”。
在回北京的高铁二等座上,为了做好一个报告,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纸张铺满了整个高铁餐桌,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精神专注地正在修改校对着什么。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刘先林院士脚上穿着的旧皮鞋,连袜子都没有。
后来,刘先林院士向记者解释:“这双鞋其实挺好的,很透气。”还强调照片中的衬衫:“我很少穿,那天我是特意为了谈项目穿的,2000万的项目。”
现实中的刘先林比网络上的照片更加低调:
为了给国家节省出更多的科研经费,他拒绝配备专车和专门的司机;
在高校兼职,近十年都未取工资,用作学生的奖学金;
办公室的桌椅从1975年用在现在,整整43年......
而就是这位老人,从事测绘仪器研发55年,将中国的测绘仪器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为国家做出了无数贡献。
比起高调炫富的“富二代”、各种耍大牌上头条的红人,懂得放低身段和姿态,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院士更加值得我们崇拜和尊敬。
我记得作家黄佟佟在评价马东时曾说过一句话:
他是一个身段柔软的人,放在任何一个容器里,都可以盛满这个容器。
一个身段柔软的人无论放在多高的位置、多大的容器,都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姿态放低一点,又不会死;打个躺地拳,又不会输。
手段硬
成熟不是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它是一种心态和思考方式的改变。一个人成熟不成熟,看他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便一清二楚。
朋友在一家食品公司工作,那天我约他和另一位朋友出来吃饭。席间,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没聊几句,他就破口大骂了起来。
从他手机里隐约传来的信息,能够判断对方是某某报社的,希望和朋友公司谈谈广告投放的事情,还声称最近报社接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投诉,不过被编辑压了下去,没有刊登出来。
尽管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听得出来,这是下马威,所谓好意,不过是砝码,最终还是要钱。朋友暴脾气自然忍不了,对方不停劝他稳定一下情绪,他不停大骂。
这时另一位朋友抢过了手机,淡定地说:
“我是他的直系领导,你确定你要对现在说的话负责吗?给钱事情就能摆平,对么?”
电话那头的人,一听立马就乐了:
“当然负责,能谈成这事我敢保证永远见不了版面,更加不会有人去其它地方投诉你们。”
我那位朋友听完后,突然话锋一转,说道:
“好,你刚才说的话我可是录音了的。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前段时间广电总局刚刚通报了9家报社受罚。
某记者利用职务便利,以曝光环境污染、违规建房要挟封口费2.6万,已被警方逮捕,判有期徒刑2年零3个月,吊销记者证,列入不良从业记录,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
要不我现在给省报社和省电视台打个电话看看,谁能曝光谁?”
对方楞了几秒,回了句“你牛”就把电话挂了,整个过程看得我和朋友目瞪口呆。
那位朋友笑道,这种人光靠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和他纠缠只会被他的小伎俩浪费精力和时间。
这世上,有些人适合坐下来慢慢谈,有些人则只吃软不吃硬,手段硬就是用最合适的方式去处理不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