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
记得有一次和表妹一起看《变形计》,其中有个片段,导演问那位即将被换到城市家庭的乡村孩子:“你平时有多少零花钱。”
他答:“一个星期1元钱。”
导演又问:“那你觉得城市孩子一周有多少钱?”
孩子想了想,说出了一个在他看来很大胆的答案:10元吧。
看到这里,我那还在上中学的表妹瞠目结舌,她告诉我,她现在每周至少也有200元。她难以想象,一周只有1元钱,要怎么生活。
我们常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被富有,限制想象力。
曾看过这样一组照片,张张刺痛人心。
他,五六岁的年纪,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平时无人照看,饿了,就自己煮粥喝。不仅没有肉吃,连菜都没有。好心的邻居有时会招呼他一起吃饭,他便高兴地像过年一样。
她,从小生长在湖南湘西的农村,和年仅十岁的哥哥相依为命。
父母三年前离了婚,妈妈忍受不了贫穷扔下两个孩子离开了,而爸爸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破败不堪,哥哥和妹妹就像两个野孩子一样,自力更生,随风生长。
还有曾火遍全网的“冰花男孩”, 1月8日早上当地气温零下几度,孩子步行一个多小时到教室后,头发就结满了冰霜。他的手已经皴裂,但仍然坚定地拿起笔学习。
这是四川凉山,祖祖辈辈住在高山之巅,村里的孩子们要去山脚下的小学读书,过去,都要手脚并用攀爬17段、落差近千米的陡峭藤梯,为了上学,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
都说寒门难出贵子,但寒门如若不出贵子,就世代无法改变命运。
所以,孩子们不怕山高,也不怕路远,也希望能够上学。
而满足他们这一热切希望的人,就是乡村教师。
可是,乡村教师想要坚守,谈何容易。
教育部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
乡村教师的苦不只是物质条件上的,更是精神生活上。
很多乡村教师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教育点亮人心的梦想而来。可是这一份工作远远不是他们想的那样简单,在偏远的山区,他们很难实现自我成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如今,乡村教师自己也很困惑。艰苦的条件、微薄的待遇、读书无用论的风气,让他们渐渐成为了时代的边缘人。
李祖清,是一名在野猪殿小学执教的乡村教师。
李老师年轻时被毒蛇咬伤,因救治不及时最后只能截肢,从此靠一根拐杖撑起了野猪殿小学。
这一撑,就是40年。
学校只有两个班,其中学前班7人,二年级6人。再小的班也得有老师上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好几年里都是李祖清和校长两人全包。
李老师早就该退休了,但李老师一走,野猪殿小学的教学工作就会停滞,孩子们最后一丝希望之光,就被掐灭了。
李祖清说:“山里小娃仔读书不容易,要是没人来,我还愿意在这继续顶着。”
坚守了40年的李祖清担心:当他走不动了,谁来接棒?
乡村教师,像一盏孤独的烛火,正在风雨中飘摇着。
像李祖清这样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可是我们却很少为他们考虑。
这些年来,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与现代文明隔绝,物质匮乏,精神贫瘠,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悲凉。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份关注,和一份关爱。
麦家曾说,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的灵注入养料,给心的灵驱散黑暗,给心的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人心变得更加饱满而有力,去梦想远方的生活。
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被誉为“最美家书”感动亿万人,其中给在远方的孩子写到:“读书就是回家,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
如今,很多中小学的老师都开始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经典。书之精华在于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朗读,让书本和心灵在声音里共振。
著名作家麦家说: “我觉得陪人读书就是陪人成长,是一件积功德的事。我陪你成长也是你陪我成长,成长是互相的,温暖也是互相的。”
这也是十点君期望的。深夜十点,陪你读书,愿给每一个孤独的小伙伴带去温暖。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著名作家麦家联合十点君为那些远在深山的乡村教师,准备了一份滋养礼盒。
这份礼盒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题字力荐,礼盒包含48本经典有声书的音频卡、3本名著实体书、一支定制学习笔、一本定制学习笔记本。
特邀请名师把难懂的名著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把文字转化为有力的朗读声。愿这样一份小小礼盒,抚慰每一个乡村教师孤独的灵魂,照亮每一个乡村儿童渴求新知的心灵。
阅读,让人不再孤独。
我们深信,只有学会了去传播爱,才会得到更多的爱。
无论是多么渺小的善意,都会生根发芽,绽放更多的善与爱。
在“99公益日”期间,您每捐出一笔善款,都足以汇成爱的河流,流进乡村教师的心里。
点击阅读,为乡村教师送上一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