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谭|语文杂谭
3175字
不仔细看一会儿就看完了
仔细看5分钟
学语文,这是一个难题。
难点在于,概念太大,实操复杂,成果获取周期较长。似乎感情成果要多于理性成果。其次,问题常常因为当务之急而被具象化,例如,把“学好语文”具象为“考好这次语文考试“,或者是,“通过这次语文考试获得哪种升学资格”,无可厚非。再次,也会被看作是“阅读分数高,作文写得好”,或者是“认字儿认得多,古诗背得六”,用局部代整体。
总之,我们极力去寻找一种标准框定语文学习的结界,却也总发现,这棵茂密的大树上常常旁逸斜出,根本无法将所有果实摘尽,数尽。也根本无法断定树上会在何时结出何种果实。
语文好难,不仅难学,也难教。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算是一并的忧虑。
1.梦醒时分
从前我讲应试,大冬天,南方,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孩子们就要出发了。去哪儿呢,补习班。我本以为我七点开始的班级算是早的,谁知道还有六点开始的。孩子们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人生节奏,把严寒与刻苦甘之如饴。看着他们,我有点心酸,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睡会儿觉不好吗,梦里的世界有无限可能,梦醒的世界却是华山一条路。考!考!考!
有几个孩子提升很快,其实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进度。但受碍于学校课内教学任务,所以也是慢吞吞跟着大部队走。我挺希望希望他们跳级,起码在语文上,能够不被课本的框架限制死。既然有能力,就早点去探索更广袤的文学和语言世界。可貌似又不行,每一次校内的考试都像是为孩子们拧好的闹钟,你不能太早起床,也不能睡过了点儿,你得在该醒的时候醒来,该睡的时候睡去。
常想高呼一声。孩子们该醒醒了。仔细想想你到底收获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蹉跎了什么,又浪费了什么。我一向不反感他们在完成作业后自由看看想看的闲书,毕竟,成为一个没有爱好的人,比考试掉了5分更可怕。
2.往昔回忆
山里的孩子,想考个大学,不太容易。我很羡慕省城的孩子,起码在当时,交流时,感觉人家确实面儿更广,懂得更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有山里的孩子,都是靠刻苦走出来的。骨子里有一些自卑,也会有一些不服输的傲气,但好在,足够内敛,足够耐心,足够谦虚。
那时候,自习室外面,是茫茫的大山。不远处的山头,运载着煤炭的皮带车从山顶幽幽转动下来,那些还在矿井中工作的人里,可能有你的父亲,也可能有你同学的父亲。他们早出晚归,教育方式也颇为简单粗暴。听话是应该的,不听话是要挨打的。就这么简单。
有时候,我们也会结伴坐在山头。看看远方的景色,看看每一条路的尽头。也许省城的孩子已经在享受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还在拿着食堂的馒头往教室里冲。一本本卷子,一次次考试,我们很少有关乎“素质”的课程。我们也知道,真“素质”了,我们就走不出去了。
好在,很多人没有放弃这个词。
我挺感谢自己的父母,虽然经常责备我浪费,但从不节省我买书。我的父亲会从小给我读《史记》,直到读到他自己睡着,六七岁的我从他身边偷偷溜走。感谢老妈逼着小时候背唐宋诗词三百首,每个中午,威逼利诱。我完全不懂词的意思,诗还稍微好点。感谢爷爷姥爷家,那些个不大的书架,装满了我小时候所有的消遣时光。
我是个不合群的孩子,个子小,老被人欺负,不擅长于任何游戏。于是乎,转头回家,开始看书。书不会欺负我,就这么简单。这种幼稚的逻辑,一直延续到后来,读中学,我笃信,自己一无所有,只有成绩,我一无所有,只有考个好点的大学。似乎让自己从一无所有到稍微有那么点东西,是年少时期奋斗的全部目标。
我感谢我的语文老师。
那时候的小学老师,都特别认真,他们本身基本功就很扎实,一板一眼教写字,一板一眼让你去纠正读音,作文也是一句句去改。我有时都做不到他们那样,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去纠正你。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花花噱头,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教学产品,就是认字儿,写字儿,造句子。很简单的逻辑,却最有效果。
感恩初中的语文老师,他是第一个欣赏我写的文章的人。也许我的文章并不好,但他总会鼓励你,并适当的引导你,在不跑题的情况下彰显自己的文采。似乎我现在的讲课方式,也受到了他很大的影响,激情,投入,还有很多手势和动作。他是我的榜样。
高中的语文老师,打开了我阅读的一扇窗户,甚至是人生的一扇窗户。我至今都记得,在那个不冷不热的下午,他把我叫到阳台上问,你读过《平凡的世界》吗?那是我高中最沉沦的时候,最迷茫的时候,是路遥拯救了我。情节起承转合,大山深处的觉醒,似乎男孩儿成熟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瞬间的事儿。
同样,我也感激我的大学老师们。虽然我的大学,过得晃晃荡荡,但总归受了他们的影响,守护些该守护的东西。为稻粱谋实属过活之举,但内心真诚的东西却千万不能丢失。不需要锋芒毕露,但要积累好一试霜刃的内功。老师们都不是高调张扬的人,看着他们做学问,就和过人生一样,脚踏实地,没有半点浮夸的色彩。更多敬仰。
你会发现,语文这东西。总是离不开人。如果我只是孤单单做做练习册,孤单单听听讲习题,孤单单写写ABCD,似乎他们对我的影响,完全不会让我刻骨铭心。每一个语文老师(包括父母),都多多少少影响了我的灵魂和成长。他们从不来不会说教——你有时候和他们在一起,更多是行止风神的影子在你的内心在作祟。
难道是模仿吗?
3.考试与性格
考试被妖魔化了。我曾听到有人说,如果中国真的取消掉考试,大家都会疯掉。可不是吗,自科举开始,考试就成了解决人口和人才关系问题的金钥匙。“标准答案”四个字的说服力要远远强于任何东西。学生总会问,老师,有答案吗?老师,答案完善吗?老师,没答案我们做这个干嘛?
没答案你就不做了吗?人生有答案吗?
学生撇撇嘴,老师,你和我玩哲学。现在有些孩子们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好胜心强,但也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尊重人。情商低到让你哭笑不得。我需要直接说出这点,是因为,这一切和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智商和情商的严重脱节,对于孩子的发展没有一点好处。
会说话是个本事。看起来开心别人,其实是让自己惬意,舒服。这很简单,却在孩子的脑子里理解为,没用啊,分数才是最牛逼的,钱才是最牛逼的。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还有真挚的眼神,还有礼貌,还能看得到很多人说谢谢,还有很多孩子可以打破“标准答案”的思维,去想想更深刻的东西。
有时候我无法想象之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即便成绩不好,起码做个善良和顺的人。如果你非要说,这个社会让我们尖酸刻薄,我倒觉得,是我们在推动着这个社会改变模样,人人都有责任。宽容,冷静,温和一些。
温和的反义词:爱着急,不理智,带刺儿。这样不好。真正语文好的人,不这样。如果我们还有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语文不好。
4.会背和会做
断了,全断了。
吾日三省吾身,你背的挺六,你反省了吗。可悲的是,连课标都在说,这里面更多的,是要学一些文言知识。晕。背《论语》是用来考试?那为什么不背《庄子》,《韩非子》其他诸子百家?
答,因为是经典中的经典。
那好,为什么会是经典。
答,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一部。
为什么是精髓?
影响了民族思想和行为。
好,那么这些话今儿放这儿,让孩子们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了吗?
不,他们要考试。
好,远的不说,就一个最基本的,“吾日三省吾身”,总可以当作“语文学习思路”吧?反思做题规律,要远远胜过刷题。刷那么多题有什么用?
哦。考试以外呢?我到初二就忘了这句话怎么背了。
可怕,你忘了并不可怕,而是你没有这么做,才是最可怕的。你今天反省了吗?
抱歉,我作业还没写完,就不听你废话了。
会背和会做,不敢再细说了。课改这么多年,我们还是没有摘掉面具。教应试是这世界最痛苦的事儿,没有之一。痛并快乐着?没有快乐。我的使命就是让大家都尽早脱离苦海。所有应试课上的玩笑,都是为了大家能够苦中作乐。
我很害怕,孩子长大后,拿到一篇文章,先想到的是,文章主旨概括,词语含义理解,写作手法分析和启示理解与把握……
我梦想,有一天,大家什么都不想,安安静静看文章,我不需要你说出它的美,或者如何美。
孩子,真的,你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