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教授:大多学校最重视的课堂教学,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2)
每个人的精力与智慧都是有限的,这就注定每个人在课堂教学上对极致的追求都将是辛苦的;如果不是把每个人对课堂教学投入的精力与智慧累加起来,而是让每个人都去另起炉灶,那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走不远。
的确,上好一堂课,那怕上好每堂课,由于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处理的学科知识的重难点也是有限的,对普通老师来说,还是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掌控范围之内的事。
但要把几十堂课,甚至几百堂课串成一门课程,不论是对老师学科知识的要求,还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要求,都远高于上好一堂课,毕竟要串起来的,并不是那些静态的学科知识,而是学生大脑中动态的学科能力。
不但要求老师自己要有驾驭整个学科知识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学科的结构与知识系统,前者还比较具体,后者不但是老师自己不可控的,而且还是非常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还感觉不到。
要把一堂一堂的课上好,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也不会花费老师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但要把一堂一堂的课串起来,肯定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因为就连这个道理,也不是人人都还明白,真要做到实处,这样的老师就更少了。
把课堂串成课程,没那么难
但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复杂,如果几十或者几百堂课是杂乱无章,要串成一门学科课程肯定是困难重重,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如果这几十或者几百堂课,本身就是按照一门学科课程的思路来展开的,甚至是按照课程标准来设计的,冲着课程目标来实施的,这个时候把课堂串成课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于是,问题不在于如何把一堂一堂的课串起来,而是这一堂一堂的课是按照什么逻辑来展开的,这一堂一堂的课是按照什么目标来组织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儿讨论的不再是一堂课按照什么逻辑来展开,一堂课按照什么目标来组织,而是一个星期的课,一个学期的课,一个学年的课,是按照什么逻辑来展开,是按照什么目标来组织。
也可以说,也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不仅仅看到一堂一堂的课,而是看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地看到了“课程实施”,才明白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堂一堂的课,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课程”。
对于一堂一堂的课,我还是更主张平平常常,尽管不希望我们的课堂变得平庸与乏味,但至少这样的课堂是正常的,而且是正常的老师所能够驾驭得了的。
但对于平平常常的课堂,却不能因此而只达到平平常常的教学目标,还是希望这样的课堂能够实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备课的“课程设计上”,在上课的“课程实施上”,在作业的“课堂评价”上,只要在课堂设计和落实过程中就注入“课程”的基因,我们在把课堂串成课程的过程才驾轻就熟。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不但我们对整个学科知识结构和系统思维有足够的了解,还在于我们对“课程”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认识;看起来这条路比上好一堂一堂的课更艰难,但却是我们的知识与理性所能及的。
来源:粉笔头教师书院 转自校长派
教师吧:关注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