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申报奥斯卡,但我看过最顶级的战争片是它丨毒药推荐
《红海行动》将代表中国香港去参加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啦。
作为迄今今年为止国产商业电影制作水准最高的一部,从各方面来看,《红海行动》申奥并不意外。
对比去年《战狼2》申奥的自娱自乐,《红海行动》无论从叙事方式,还是拍摄手段、剪辑节奏都似乎有了好莱坞大片的影子。
但无奈的是由于主旋律的限制,使得主题最终还是走向了赞美和歌颂,并没有战争反思和人性思考等内涵层次的提高。
所以它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说到真实军事行动改编的电影,与《红海行动》相类似的有一部顶级的美国电影,这也是我今天想要说的 ——
《黑鹰坠落》
Black Hawk Down
影片改编自美国记者作家马克·博登的同名小说,故事是以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为蓝本创作的。
该片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豆瓣13万人评价,评分8.6,排名239。
与排名前面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等名片大作相比,《黑鹰坠落》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戏剧冲突带来的刺激和沉浸,而是战争直观感受的残酷和荒谬。
故事发生在以海盗出名的非洲之角索马里。
这个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军阀割据,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
联合国为此向索马里派发救援物资,却被掌控首都摩加迪沙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
▲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
不仅如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开始对国际维和部队发动攻击,屠杀士兵和平民,这引起世人的公愤。
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大兵当然无法容忍此事,于是派出了160名特种作战人员以推翻艾迪德政权,同时悬赏2.5万美元要艾迪德的项上人头。
但此次逮捕行动并不顺利,美军在摩加迪沙带了6周,数次出动都未抓住艾迪德。
美军想要艾迪德的军火商贩奥图帮助自己,但奥图却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战争”,一句话点明了就是不想让美国管闲事。
10月3日,军方内线得到消息,艾迪德政府内部要开会,部队将军盖瑞森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想借此抓捕艾迪德。
军方内线是个新手,第一次执行任务十分紧张,磨磨唧唧地终于确定了目标地点——市中心地奥林匹克酒店。
抓捕人员是代号D-Boy的小队,他们需要乘坐4架黑鹰直升机空降酒店四个角进行抓人,完成后再由地面接应车队互动离开。
整个行动美军派出160多名士兵,9辆悍马车,3辆皮卡,19架各类飞机,要求任务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行动之前,盖瑞森将军同每个飞机上的人做了道别,士兵们觉得不对劲,因为盖瑞森从来都不说再见。
而让他们更为想不到的,接下来的15个小时他们将面对噩梦般的人间炼狱。
黑鹰直升机刚刚离开基地,盯梢的索马里人就通知了民兵。
民兵立马召集人马开始向城市中央聚集。
下午3点半,行动正式开始。
第一小队手脚利落,顺利进入建筑大楼抓捕了目标人物。
另一边,按原计划在街区一角降落队员,这时突然遭到了民兵的火力攻击。
飞机驾驶员为了躲避RPG火箭弹,使得降落途中的一名士兵跌落。
由于通讯故障无法及时联系上级,小队只能将坠落受伤的士兵抬回酒店。
车队指挥的中校抽出三辆悍马护送人员去机场。
在运送途中,汽车遭到了索马里民兵的突袭,双方开始在街巷中火拼。
在火力掩护中,游骑兵中士皮勒中弹牺牲,这是美军第一名牺牲的队员。
眼看撤离快要完成,民兵再次使用RPG火箭弹,直接将超级61黑鹰直升机击落。
为了抢救伤员,指挥部命令游骑兵封锁路口,阻击民兵。
接应车队立马改变路线前往坠机地点。
这时索马里民兵聚集了将近2000人,而美国士兵一共只有165人。
在索马里民兵中,上到老人妇女,下到未成年人小孩,人手一把AK47,发疯一样逼近巷类。
即使士兵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但是在火力和人数上完全处于下风。
由于通讯不畅,空中指引部队无法直接告诉救援部队坠机位置。
车队在城市里来回兜着圈子也没找到61号黑鹰,而在面临对方的火力袭击,美军伤亡也开始增加。
没过多久另一架超级64号黑鹰被民兵击中,坠落在更远的地点。
由于护送车队损失惨重,只能批准先赶回基地。
美军此时被火力分散压制在各个据点,进退两难。
三角洲部队的舒加特和高登官长降至到64号黑鹰坠机地点,他们拿起手中的机枪形成防线,与发疯的民兵开始对拼。
到这时候,整部电影最悲壮的一幕上演。
他们两人抵抗着成百上千名民兵,民兵开启人肉围墙模式,逐渐逼近两人。
舒加特和高登从步枪拼到手枪,直至最后一刻子弹打完。
最后两人在群狼般的民兵围攻下被乱枪打死,黑鹰驾驶员麦克杜伦被俘。
人群蜂拥而上,立马洗劫了64号黑鹰。
一旁的麦克杜伦开完最后一枪,看着这群疯狂兵民,眼里透露出绝望。
直到当天夜里,美军的所有部队才全部汇集到61号黑鹰坠落的大楼中。
为了运送阵亡士兵的尸体,部队一直坚守到增援部队赶来。
次日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大部队慢慢撤离了市中心。
撤离途中士兵们经过闹市,平民在街头两边手舞足蹈,孩子们的眼里仿佛看不到悲伤,他们已经对这样的情况习以为常。
在这次行动中,十五个小时内,美军牺牲了19名士兵,而索马里人则有1000多名。
美军没能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于是选择全体撤退,而战火和贫穷依然笼罩在这个国家。
没有多余的特效,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剧本处理,也没有立体的人物塑造,两个小时,《黑鹰坠落》完整展现了一次战争(其实叫军事行动)惨烈过程。
虽然本片巨星云集,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但是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有的只是战争本身。
导演把镜头直观对准了战争场面,弹火横飞,血肉模糊。
对比《拯救大兵瑞恩》人性光辉的感动,《黑鹰坠落》表现的是战争对人性和生命的摧残。
在双方厮杀对抗下,生命是脆弱的,人性是卑微的。
当民兵围困64号黑鹰飞机时,他们俨然无视了生命的珍贵,即使美军建立起防线,他依然发疯一样向前扑去,人就这样一个个倒下。
同样他们的枪口下美军士兵,也如同牲口一样被杀害,然后被侮辱。
在结尾撤退时,一名妇女在美军的枪火下奔跑。
美国士兵一直在念叨,希望她不要拿枪,直到妇女从地上捡起枪时,前一秒还在犹豫士兵果断选择了开枪。
战场上没有同情和人道,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残忍。
从拍摄手段来讲,《黑鹰坠落》的制作水准即使十多年过去,剪辑,摄影,配乐、爆破特效依然算是教科书级别的。
里面的武器全部是按照美国三角洲部队的标准装备的,包括M16A4突击步枪,SCR-15突击步枪、M727突击步枪等,就连演员拿枪动作都通过美军亲自培训。
同样剧组还动用了军方四架黑鹰直升机和十多架军用飞机,真实还原这次军事行动各个细节。
▲下挂M203榴弹发射器的M16A2
像以往的好莱坞战争片一样,《黑鹰坠落》同样有反映出美国自身理念的部分,包括对人道主义的解释,表现对美国士兵的英勇等等。
但是最终内容的落脚点,还是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此次行动的质疑,即使伤亡结果有着悬殊的对比,但是这场战争终归承认是失败的。
就这一点来看,比《战狼2》和《红海行动》一味正面歌颂的基调高级太多。
其实电影展现的残忍是远远不及现实情况。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撤走后,艾迪德的部队就开始骚扰联合国部队。
1993年6月5日,索马里民兵伏击了一支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打死24人,并把他们的尸体剁碎。
而坠落牺牲的美国士兵,更是被拔去衣服,被人当街蹂躏。
在影片的开头,出现了柏拉图的一句话:
“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
1994年最后一批维和部队撤出索马里,联合国把这个国家的命运交到了他们自己手中。
直到现在索马里共和国依然军阀割据,连年战火,87%的人民遭受着饥饿和死亡威胁。
▲索马里难民区
战争只是打压矛盾和仇恨的手段,没有一场战争是永远完全胜利的。
最后还是那句,愿世界和平,远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