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校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
2018-10-07 07:58:27栏目:教学
本文原标题:《邱勇校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编者按
经过6个月的全方位讨论,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日前闭幕。闭幕式上,邱勇校长做大会讲话,阐释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目标和成效,以及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逾万字讲话干货满满,现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在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今天,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就要闭幕了。6个月的讨论会紧凑又富有成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我想用五个词来概述本次讨论会:
一是重视。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组和6个专项研讨工作组。各院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很多院系都专门成立了研讨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讨。
二是热情。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表现出来的不只是对讨论会本身的热情,更是对教育教学的关心和热情。这种热情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这也是清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内在原因。
三是高效。从2000年开始,学校的教育工作讨论会的时间改为一年。本次讨论会的时间调整为半年,但校级会议共41场,比四年前的讨论会还多了6场。会议的节奏很紧,效率很高。
四是务实。本次讨论会针对上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后改革实践的具体情况和广大师生反映的真实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努力寻求共识,并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务实的讨论会,有老师说讨论会期间召开的各种会议,没有“水会”。
五是感谢。各院系、部处和广大师生员工为本次讨论会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每四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是清华的重要传统。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清华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对完成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综合改革的攻坚任务、对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对在2020年完成综合改革、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华现在取得的成绩是我们前面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努力实践积累下来的,我们享受了荣光。我们也要做对未来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努力做事情永远比成绩重要,认真做的事情一定会在未来产生新的成绩。我们所有参与本次讨论会的同志们,是在见证并推动清华大学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重大进程。我们现在的所有努力关系到清华的未来。一、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目标和成效
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要目标有四个:一是深化认识,进一步明晰“三位一体”、大类培养、通识教育的内涵;二是推广经验,将学校局部形成的经验总结推广至全校;三是持续改革,改革不停步,将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到实处;四是明晰目标,明确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任务。
(一)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1.对于“三位一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被写入到《清华大学章程》里面。但在实际工作中,甚至在学校有的文件中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三位一体”叫做教育理念。本次讨论会也有不少老师提出,要把“三位一体”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升到教育理念的层面。教育理念是人们基于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对教育目标定位的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它既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达到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为达成该目标而建立的组织、制度和方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全校师生对“三位一体”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入,“三位一体”不仅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而存在,而且逐渐成为指导学校育人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育人为先、全面成长的“三位一体”的思想和认识,既是一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以培植全材,增强国力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新中国成立后,蒋南翔校长对学生提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些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孕育和体现了“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三位一体”是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表述。
如何理解“三位一体”的内涵?价值塑造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的根本。价值塑造的出发点是立德,落脚点是树人。我们要培养有抱负、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培养把个人追求融入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新人。价值塑造的内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素,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和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对公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敬业乐群、关爱集体和他人的价值取向等。
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干粮”远不如给人“猎枪”,这些是清华师生长期形成的共识。社会经济和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现成知识的获取。要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获取更大的成长幅度。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日渐崛起背景下的全球胜任力,都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清华本科教育模式已在朝着“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转型。专业教育的实施,要统筹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来完成。清华学生应该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中外语言基础、精深的核心专业素养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要让学生对跨越学科建制的文理知识有深度的涉猎,了解不同领域的第一流头脑是如何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为创新型人才的出现提供更为丰饶的基础。
对“三位一体”要有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认识正确与否很重要,一项认识要有效果、有力量,还需要100%地体现在行动上,这也是清华行胜于言的要义。
“三位一体”从理念到落地,仍然需要扎实有效的工作。“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落实,主要依靠的就是教师深入细致的育人工作。第一,要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言行要能够成为学生认可和效法的典范。期望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西汉学者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老校长梅贻琦在1941年《大学一解》一文中谈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师要成为所倡导的价值的体现者、所培养的能力的展示者、所传授的知识的拥有者。
第二、要严格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学活动中不能对学生“严”字当头的教师,也很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不热爱,对学生不愿意倾心付出的教师,也难以对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
第三、要关爱学生。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要以春风化雨一样的育人工作,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学识。我们有很多老师秉承了清华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亲切关怀的好传统,正是这样的教师让学生毕业多年以后还感念不已。
第四、要结合教学过程。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讲授的内容不同,落实“三位一体”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每一个老师都要结合自己讲课进行设计和安排,更好地让“三位一体”落实落地。
2.在推进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方面形成共识。2017年学校开始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对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理解,一开始指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确认。经过一年的初步实践,我们对大类培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大类培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一直以来清华所提倡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在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专业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发现和明确自己的志趣,有助于院系将更强大的师资力量投入本科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通”与“专”的关系,是清华在办学过程中持续探索的重要问题。进入新世纪后,清华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的养成,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多方面的能力。通识教育应该让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专业之外更为广大的世界,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将其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三是培养学生具有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理工科学生,对于人类文化各个方面的重大成就,现代社会诸多事物和现象的来龙去脉,必须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文科学生,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也不应该陌生。
通识教育的目标要通过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来达成。高水平的通识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它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学科有着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同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过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他们在变得更为包容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二)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清华大学有着“基层出政策”的传统,很多院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学校在一些局部的创新性举措收到了特别好的成效。如何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举措总结推广开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质量不断提升,也是这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重要主题。
1.推进教师教学培训的全覆盖。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比赛,2004年开始组织校级青年教师比赛,2012年开始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到目前为止,共有254名老师参加了学校的比赛,共76人参加了北京市的比赛,4人参加了全国比赛。历年参加教学比赛的青年教师很多已成为教学骨干,其中64位教师获得了“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位教师成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教师成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名教师成为青年长江学者,15位教师担任了院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12位教师获得了“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8名获得者里,有两位老师参加过北京市教学比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对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四点经验:一是学校有重视教学和“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二是有一支热爱教学、钻研教学、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三是相关院系的支持和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四是工会和教务部门有效的组织和服务。不但参加全国和北京市青年教学比赛的老师收获很大,而且很多只参加过校内教学培训的教师收获也很大。学校在原有各种教学培训项目和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构建更为完善有效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教师教学培训全覆盖工作从本学期开始。
真正喜欢教学的人不是靠外部激励的,对教学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讲课是一门艺术,需要个人摸索学习,也需要“传帮带”。
2.“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简称“学堂计划”)经验的推广。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计划”。“学堂计划”的目标是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构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备国际视野、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截至2018年7月,“学堂计划”已有900名毕业生,平均90%以上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基础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国际评估专家评价为“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2017年11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清华大学本科教学进行审核评估,专家组给予“学堂计划”高度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流的本科项目”。
为了把好的做法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学校对“学堂计划”进行了认真总结,主要的经验有六条:一是理念先行;二是建立科学的学生遴选机制;三是以高水平教师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四是因材施教;五是注重通识教育;六是重视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学校进一步推动一流学者上讲台,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教书育人。同时,学校鼓励高水平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今年新生班主任中40%是长聘副教授和长聘正教授。学校也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发展、前沿研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中提炼学生的课程作业和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学校将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通识课程质量,争取更多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3.发挥优质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1986年,学校重点建设一类课程,“微积分”“中国革命史”“水力学”“核电子学”4门课程获得清华大学首批“一类课程”称号。进入新世纪,学校加大了对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力度,以多种形式齐头并进。2001年11月,启动“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6年正式打造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的品牌,105门本科课程首批入选。截至2017年,共有196门本科课程入选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学校共有9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数量为全国高校之首。
精品课的建设在学校树立了好课程的典范,清华的教学传统在一门一门精品课程、一个个教学组中继承发展。基于精品课的示范作用,学校决定继续加大精品课建设,并将评选权下放到院系。建设目标是300门左右精品课程,达到本科生课程比例的十分之一左右。学校决定在本科生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中逐步选出几十门标杆课程,要求课程能够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课程授课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科研水平,课程具有足够挑战度及训练量,内容更新及时,教学效果突出,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可推广的特点,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学校将发挥精品课和标杆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科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深化改革、落实落地
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新百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落实。
1.实质性地推进大类培养。学校从2017年开始,在机械学院试点基础上,全面部署大类招生培养工作,通过合并学科基础相似的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将原有的49个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学校专门成立了大类培养领导小组,聘请了16位首席教授具体负责和推动大类培养工作。2017级学生已经在上学期顺利完成了专业确认工作,确认到第一志愿的学生高达89.6%。
2.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2017年本科审核评估后专家提出,清华学生思辨与交流表达能力需要提升。很多校友和师生也都反馈,写作和沟通能力的训练还是清华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广泛调研中发现,在不少世界顶尖大学中,写作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把写作课作为本科生必修课。2018年5月17日,学校宣布将面向本科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不同课程主题为切入点,依托高强度的阅读、小班研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思考,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进行文章撰写,并通过课程讨论、论文展示等环节将沟通能力培养与写作训练自然融合。2018年7月,学校正式成立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9月17日,本学期《写作与沟通》正式开课,共有14个课堂。学校计划组建25人的专职教师团队,2020年要实现本科大一新生的高质量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全覆盖。
3.完善以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博士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体现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需要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改变原来按照考试分数招收博士生的做法,采取“个人申请—材料审查—综合考核—择优录取”的程序,尊重导师和专家的学术判断,选拔真正适合做学术创新工作的人攻读博士学位。制定了《学术人才选拔参考指南》《申请-审核制实施办法》《申请-审核制监督保障实施细则》,建立了“集体决策、信息公开、巡查、纪检监察、申诉复议”的监督机制,确保招生全程有规可循,打消了社会对公平公正的疑虑,保护了申请人、导师等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指导教师研修班、推动跨学科培养和交流、改革学术评价标准、优化奖助体系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培养体系。
4.以“项目制”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动态响应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经济社会建设所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硕士生培养是学校专业学位教育的主体。2018年春季学期,学校在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设立了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工程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端科技领军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了项目中心,在校级层面统一招生、培养和管理,突破学科壁垒,突出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促进融合创新。首批有22个工科院系参与,1300余人提出申请,最终录取了135人,报录比近10:1,全部为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在全国高校同类项目中规模最大。
(四)明晰目标、继往开来
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不仅形成了更多的共识,而且还形成了37项具体行动方案。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以行动方案为抓手,扎扎实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地完成。
37项具体行动方案主要分为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教学支撑体系三个部分。有关课程建设的9个行动方案涉及到数理基础课、公共外语、思政课、体育课、通识课程、标杆课程等各个方面。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方面的19个行动方案,涉及面很广,既有推进大类培养这样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变化,也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举措;既有博士生学术创新成果评价方式的优化,也有学生工作体系的变革措施。教学支撑体系方面的9个行动方案,既包含了硬件如教室改造、教学设施的全面升级,也包括了软件如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辅助人员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37个行动方案,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我们相信,这些行动方案的落实,一定会显著提升我们的教学工作和育人效果。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面向2021年建校110周年校庆推动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要深入挖掘清华的教学传统,二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并完善清华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