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校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2)
2018-10-07 07:58:27栏目:教学
教育教学改革从2014年启动以来,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又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我想谈几点认识。
(一)始终不忘育人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大学对于国家的贡献可以体现在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引领等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体现还是在人才培养上。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决定了民族未来的走向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使命,但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大学的定力就体现在对育人初心的坚守上。大学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方向性的问题。2017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清华大学有“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蒋南翔校长在1957年11月27日的报告中提出“我们学校所要培养的,也正是这种又红又专的人。”“我们要求‘红’,不是不上课,不学业务,只搞政治,是说我们要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就是与社会主义事业共命运,建立起血肉联系,拥护它,保护它,为了它全力以赴。”2004年,学校党委对学生提出“两个拥护、两个服务”的基本要求,即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上,做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立志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学校始终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我们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三)推动高水平教师参与育人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越是高水平的教师越是要参与育人。好学校一定把育人看得最重,好老师一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教书育人是一个群体引领另一个群体的成长,要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师德高尚、指导得法的好老师,让学生在校园里遇到好老师成为必然。
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我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情,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教师是学生天然的榜样和模范。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学们毕业十年二十年之后,最怀念的是对他们人生成长影响深远的老师。1992年4月,朱镕基学长撰文怀念母校电机系系主任章名涛教授,深情回忆章老师在一次会议上对同学们的教诲:“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为人不好,为学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学为人,首先是当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好老师要上讲台。师生距离要近,师生关系要亲,构筑有温度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使教师对学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我们认为:“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四)要推动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清华而言,也要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知止”。对学科发展而言,第一,空间不能无限,要提升科研教学的环境质量和品质。第二,人数不能无限。学生人数不能增长过快,对教师队伍规模要进行控制,要做好规划,选好人、用好人、评好人,提升育人水平。第三,学科发展要有重点,要聚焦,不是什么都做,也不是什么热就做什么。第四,项目不是越多越好,经费不是越多越好,论文不是越多越好,要做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学术评价标准需要改变,要突出学术意义和实际贡献。只有选择内涵式发展才能做出品位来,依赖规模扩张就不可能从容发展,就不可能提升一所学校的气质和办学品位。
教学的内涵式发展,首先也不是讲规模,关键还是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每一个教育环节的质量。
(五)要坚守优良传统
优良的传统是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优良的传统需要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并推动达成共识、固化下来、传承下去。坚守传统和改革创新不是相矛盾的,越是推进改革创新,越是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传统并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清华大学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优良传统,比如严格要求的传统、重视体育的传统、实践教育的传统,我们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都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严格要求的传统。老清华的严格要求是有名的,解放后的清华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1911年到1921年的12年间,清华共录取考生1500人,实际毕业者仅636人,占42.4%,被开除及退学者436人,占29%,淘汰率很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学生中间曾有“四大名捕”的说法,指的是教学要求最严格的四位教师,意思是通过他们课程的考试很不容易。现在,我们仍要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学校也要为这些敢于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撑腰。
重视体育的传统。体育具有迁移价值,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清华从建校起就非常重视体育,迄今清华已经形成了“有理论、有理念、有目标、有口号、有实践”的全方位体育教育体系。“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清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每一位清华人都在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无体育、不清华”是由清华学生自发喊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我们要在体育教育中塑造爱国爱校、热爱集体、刻苦拼搏、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等价值观念。
实践教育的传统。坚持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是清华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今后践行“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就强调“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提出“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历史上召开的教育工作讨论会中,多次以实践教育为主题。2014年发布的《清华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进一步提出: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加强实践教育并落实到学生培养全过程,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老师们、同学们,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是一流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是大学诞生930周年。70年后的千年大学一定会在人类社会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清华大学要在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过程中确立新的历史方位。一流大学要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一流大学要努力实现引领。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在教育思想上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
排版|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