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年代来临,如何通过写作来思考自身的命运?|十月短故事学院报名
前两天看了 Matters 的对谈,一位嘉宾说:“我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低靡,以全世界的经验来看,这是很罕见的。”
主持人张洁平随之回应:回头看,我们生命里的之前 30 年是如此罕见而珍贵,不管从国际格局还是从中国的内部来说,都是如此。 我出生的这一代人,或者再往上到 70、80 一代,似乎没有人会意识到我们也会经历“困难时刻”。
70年代的江边儿童(图/网络)
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写道:“在 60 年代,我们所熟知的后‘二战’时代早期所形成的简单的两极格局开始解体,划分坚定不移的盟友和势不两立的敌人再也不是易事。”
但今天,2018 年,身处这个时代的个体是否又能准确预料到变动历史的走向呢?
更多时候,历史总以宏大而抽象的面孔示人,具体的个人故事似乎微不足道。
但另外一种可能性在于,个人的故事,哪怕平凡而微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本身。比如我的一个姐姐,就是计划生育下超生的孩子,直至初中才上到户口。她的童年、青年的经历都打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烙印。
再如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所分享的他的成长轨迹,同样显现了历史进程的一角。
“1998-2002 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新闻系,读书时代经历了第一波互联网。毕业以后我到广州,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 IT 和财经报道。一年后,我到上海《东方早报》做财经报道。那时候 25 岁,穿着七分裤,做了报社最年轻的副主任。再后来,我帮陈婉莹教授在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做新闻教育工作,并带学生到美国采访了总统大选。‘三明治’这个项目是我 2010 年底从伦敦留学回国之后不久开始做的。我想关注中国,关注同龄人,我对此充满好奇。那个时期,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中国人开始不按常理出牌,有的人尝试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去享受间隔年(gap year),有的人辞职创业。”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动荡”在莫斯科的飞雪中
莫斯科的游行人群(图/李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