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2分钟,全班从学生沦为逃亡犯丨毒药推荐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德国曾扮演过极不光彩的角色。
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残酷的一战二战更是将世界拖进了灾难的深渊。
二战后,德国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和认知。
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背景,德国影视作品在反思二战,反思极权制度题材上佳作频出。
今天毒药君要给大家推荐的一部冷门佳片,就是聚焦二战后,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战后极权高压下,发起的一场“无声的革命”——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电影首次亮相是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烂番茄新鲜度86%。
目前豆瓣标记人数刚破千人,评分也有8.3分。
相比于IMDb的7.6,可以明显看出对于这部电影,国内观众更买账。
至于为什么?看完电影的故事,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956年,柏林墙建造前五年,德国在战后被盟国划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前者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后者则采用社会主义制度。
当时,东德实行的政策严格控制两德之间的人员流动。
而电影的故事就开始于一列往返于两德之间的火车上。
两名来自东德的高中毕业班学生库尔特和泰奥去西德拜祭库尔特已故的外公。
当然,这不是他们此行唯一的目的。
电影院正在放映的西德电影《丛林女神莉亚娜》,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没有西德马克(西德货币)的两人耍了一点小聪明混进了电影院。
然而,相较于性感野性的丛林女神,一则映前播放的《新闻周报》中关于匈牙利“十月革命”的报道在库尔特心里埋下了种子。
回到东德,两个年轻人兴致勃勃跟朋友埃里克和保罗讨论着莉亚娜的胸。
库尔特还聊起了“十月革命”。
只是,不同于西德新闻中报道的“这一场匈牙利自由战士勇敢对抗俄国占领军的起义”。
东德的报纸将其描绘为一场法西斯带领的反革命运动。
库尔特对东德报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回到学校,他和泰奥又跟班上的同学讲起了发生在匈牙利的暴动。
泰奥还提议放学后到保罗的舅舅家,因为那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可以收听到西德的广播台:RIAS。
通过这台收音机,同学们听到了来自“自由世界”的声音。
广播中,俄军装甲部队的镇压和自由斗士们的阵亡让他们愤慨又痛心。
而匈牙利足球国家队队长费伦茨·普斯卡什的牺牲更让他们难以置信。
于是,第二天,库尔特倡议全班同学响应欧洲委员会关于为牺牲者们默哀两分钟的号召。
班上大多数人对库尔特表示赞同。
当然,也有几位同学表示反对,他们中就包括埃里克,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然而,少数服从多数。
只是让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沉默的两分钟,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面对沉默不语的学生,老教师表示愤怒。
他向校长反应,但校长为了学校的名声和自己的职位,打算将事情不了了之。
但同时,老教师还把事情报告给了另一位领导。
默哀事件开始发酵,一场风暴也随之到来。
首先是地区教育局女官员对事件进行调查。
女官员采用逐一讯问的方式,试图了解学生们默哀的真正原因。
而在校长的提前暗示下,泰奥早已提议大家把口径统一为了“为了偶像费伦茨·普斯卡什默哀”。
虽然库尔特对于这样的借口表示不齿,但是为了所有人前途,这次作为少数的他也只能服从。
但女官员也不是吃素的,她拿出东德的报纸告诉学生们普斯卡什根本没有死。
而他们通过某种渠道获取来自西德的信息的行为,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立场的问题。
调查力度加大,连教育部长都亲自上阵。
他以全班在全国(东德)范围内不能参加毕业威胁同学们在一周之内将事件的“罪魁祸首”上报。
并且对个别同学进行威逼利诱。
首先是埃里克。
由于默哀当天是他先说出大家是为了示威抗议,所以官员们认为他是个突破口。
果然,埃里克在部长的威严下说出了大家是从保罗的舅舅那里听到的西德新闻。
另外,女官员还以曝光埃里克的父亲其实是共产党的叛徒,逼他讲出了库尔特的名字。
然而接受不了父亲叛徒身份的埃里克,将枪举向了自己的老师,并因此获刑十年。
女官员又找到库尔特。
鉴于他父亲城市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女官员提供给库尔特一个选择:
在第二天,他只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背后的主使者是埃里克,一切事情就可以尘埃落定。
库尔特认为自己已经背叛过自己一次,不想再永远背负着撒谎的罪名。
于是,他连夜与朋友告别,在母亲的鼓励下逃离东德。
第二天,女官员告诉剩下的同学,库尔特已经承认了所有的罪状,并且叛逃共和国。
而在场的人只要证实库尔特的罪行,便可免遭惩罚。
这时,不愿再沉默的学生们一个个站了起来,宣称自己才是带头人。
电影的最后,全班被开除,班上的大部分同学坐上了前往西德的火车。
《沉默的教室》的结局看似理想化的难以置信,但它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现实中的毕业班
这是二战后,一个破碎国家中,一群年轻人精神独立的成年礼。
最初,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他们在父辈建立的稳定的政治环境中生活。
他们从不考虑什么政治立场,不懂什么是体制,他们只是服从。
然而,一则来自“自由世界”的新闻在他们的生活中撕开了一道裂缝。
学生们通过一台收音机,听到了对于同一事件,两个世界截然不同的报道。
新闻作为国家代言的公信力被撕碎,他们开始产生怀疑。
而在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中,统治阶级把一直挂在嘴边的民主自由扔到了一边,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压迫。
就像是保罗的舅舅所说的一样:没有哪个体制喜欢有着自由思想的人。
因此这两分钟的沉默被贴上了“政治标签”,这些学生则成了国家的敌人。
同时,他们的信仰开始松动,并最终在另一个国家找到了出路。
而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仰的人呢?
埃里克以生前是红色前线战斗同盟成员的父亲为榜样,他是东德坚定的拥护者。
他不相信库尔特听到的西德新闻,他也不愿参加默哀。
但是,就在他得知父亲其实是因出卖战友被处死时,他心中的信仰轰然崩塌。
同时,他立刻被自己所拥护的抛弃。
这群年轻人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也看清了社会的本质。
另外,除了学生们这条主线,电影还通过父辈的一条线去补充完整导演的意图。
库尔特的父亲看起来是个正义凛然的君子。
然而库尔特和母亲都生活在他的强压之下。
他能够上位其实也是因为当初告发了埃里克的父亲。
我们不知道埃里克的父亲是否真的是叛徒,亦或只是一个被推出去的替罪羊。
但我们知道,正是因为如此,库尔特不愿再让历史重演,让埃里克替自己背锅。
父亲也在最后一刻选择帮助儿子出逃西德。
还有泰奥的父亲,曾参与过53年东柏林暴乱的他,如今却只求安稳。
曾经充满反抗意志的斗士,如今选择了听从命运。
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泰奥身上有着早已被自己抛弃的反叛精神,父亲最终也选择放儿子离开。
所以,在毒药君看来,在《沉默的教室》中,无论是子辈的成长,还是父辈觉醒;
都不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而是自由在体制的铁板上划开的一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