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发展中国家 这部印度片竟然拍出了中国的教育问题(2)
为了缓解这种来自上层的鄙视链,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们除了鄙视回去以外,在别人嘲笑自己之前,就开始自我嘲笑了。陷入到各种阴谋论里,学校里为了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的徽章制度,在他们看来是校领导的一种阴谋。在放弃挣扎的同时,最先否定的是规章制度。看不起运行规则,觉得自己的失败是一种特立独行,自以为清醒的认清了现实,主动退出竞争。
有没有觉得这种自以为是的清醒很耳熟,比起物质上的贫穷,最可怕的是一种思维上的贫穷。不是我们比不过你,是我们也看不起你,我们不屑于去参与你们制定规则的竞争。
就算最后在奈娜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好好学习了。但是每一次遭受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都是暴力反击。你瞧不上我指出你作业上的错误,那我干脆烧了你的作品。在自我怀疑,明明有可能会取得成功的时候,却还想走小偷小摸的捷径。
即使认真学习了,还是要偷试卷,才保证自己一定能“成功”,下意识的不自信,下意识的觉得成功太遥远了。
A班优等生只是冷暴力,而F班的叛逆学生简直日常在放弃自己同时制造问题。每次发生冲突后,责怪别人,责怪社会,责怪贫穷唯独不会自我反思。
奈娜对于学生们的课堂教育选择是灵活的兴趣激励方式,对于他们心灵上的教育却是先让他们放下最害怕的事情。奈娜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下自己最恐惧的事情,然后撕下那张纸,折成纸飞机,最后扔掉这些精神上的束缚。虽然听起来挺鸡汤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简单有效。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亚洲两大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人说印度电影不仅拍出了印度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嗝嗝老师》拍的是印度的教育问题,在电影里也看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这两年中国教育资源的倾斜已经很难让人忽视。
虽然中国的社会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穷教育的病也同样存在。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庞大的人口来说,依然非常稀缺,被人诟病的填鸭式教育已经是当下最好选择了。好在中国的高考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并且没有明显的阶级壁垒。
但中国有关教育的电影,真的少得可怜。《青春派》里讲述的明明是高考,然而学习最大的阻碍竟然是因为爱情。
今年《我不是药神》获得现象级的成功,恰恰是电影市场对于现实题材的渴望。不管是套在了类型片还是娱乐电影的躯壳里,大众除了想在电影院获得娱乐以外,也渴望去看到更加现实的部分。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很多观众纳闷儿,为什么身为体育大国的我们没有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嗝嗝老师》上映之后,我们又开始纳闷儿,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我们为什么没有优秀的教育题材电影。不过最近有消息《放牛班的春天》中国版要开拍了,希望主创能拍的接地气一点。
对了,《嗝嗝老师》在网上已经有资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