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书写的权威体系,写下真正属于我们的故事|十一月短故事
广场上空积了很多云,选题会在一栋楼房里开着,还在五原路,从一个弄堂进去就到了。房间并不大,我们围着一张桌,没有人说话。李梓新——我们称他为校长——拿着一只粉笔,站在黑板前,在等待一桌人的回答。怎么理解非虚构呢?怎么理解写作呢?其中有没有等级,我们要不要遵循某种评价体系来写作?
桌前的一帮人,有专业媒体出身,报道过一些名人,写过标准的媒体稿。在媒体的关注序列里,靠前的事物具备绝对的新闻价值,它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人的注意力,背后通常是财富、权力与离奇,书写的方式多为记者很擅长的讲述方式,倒金字塔写法或者特稿。这种讲述方式被赋予了某种权威性,普通人的故事似乎并无多少价值。
曾经我渴望去报道那些看起来很成功的人,那时我认为,他们似乎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完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他们让我好奇,不过走近以后,这种光环通常消失得很快,有个学术名词叫“袪魅”,它往往发生在某一瞬间。我看到他们跟我的朋友并无多大差别,跟我坐在肯德基里吃汉堡时,旁边那个看着视频哈哈大笑的青年别无二致。如果人们想要探讨的是人为何存在,那么书写对象成不成功,是自己还是他人都不重要。世界有高山也有沟壑,不能因为高山存在,便认为那就是唯一。
世界的评价体系多少有点单一,如果你打开手机,看到的是名人、财富新贵的动态,大家在谈论着社交网络上的热点,它们看起来来离奇又十分合理,往往让人认为这就是整个社会。于是后来者多会模仿那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做法,在社交媒体上,展示没有错误、失控、一片静好的生活。我们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分错组的动态就暴露了自己的不快,失意的表露已经被隐藏在深夜朋友圈分享的一首首歌曲里。世界看起来平和,但它是坚硬的,远离人类的心灵。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被讲述的故事,通常这些平淡无奇的故事或者一滩没有动静的泥淖才是人类普遍经验的构成。
回到选题会的桌前,李梓新说,不知道你们的看法如何,反正我从短故事和每日书的书写中看到很多难得的东西,它们帮助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人,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段话阐述了类似的意思,今天的技术、时代的变动,让书写的方式和书写对象有了新的可能,特别是在非虚构写作领域。“茫然无措的中国年轻一代,而这种独特性、自足性的前提,是人们必须重新寻找到探索、描述自己精神空间的词语、思想与情感。这并非是简单的复制历史场景,令北京的街头出现日瓦戈式表情的青年,或是聚会上再度洋溢起八十年代生机勃勃、也经常不知所云的高谈阔论。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内心世界。但这种改变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那些被玷污、扭曲的词语、情感拯救出来,给它们赋予本来的光彩。精神、思想、知识不仅不是脆弱、无力的,反而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它们永远在防止现实权力变得过分粗鄙与粗暴。”
也由此,在三明治的写作中,读者能看到区别于媒体的书写,它们来自身边的普通人,但都用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故事讲述着那些充满感受力、理解力、在更广袤的空间中去思索人的存在的故事。我与坐在选题会桌边的赵景宜聊天,他说上海有很多比较地下的人,我问“地下”指什么层面上的?他说我用一个受访人的话来回答你:“越是超大城市,上海、东京、纽约,密度越大。它的褶皱很多,里面有很多小众人物,变态也好,不得志也好,没进入到大众和媒体层面,永远都在这个褶皱里。让一些人可以进来,传播这种褶皱理念。非常干净漂亮的大马路,是我们不喜欢的。” 他向我指了指眼前的桌布,解释“褶皱就是,你能看见布的这一面,不能看见布的另一面。”(点击阅读:《》)
最近几天赵景宜在新疆深腹行走,他发来的照片像素低,云层在低空流动,贴近地面。空气夹杂灰白的冰,如果往远方看去,隐隐有山脉,次日下雪,遇上一场婚礼,那里的婚礼看着没有多少喜庆之色,像是灰暗现实的投射,惨淡、虚妄、苍白略带荒诞,令人感到疲倦而愁苦,看不到希望,这与此地弥漫着苦难和失望的生活有关。我想,多数人真实的生活可能就是这种颜色吧。
一个夜晚,我在一个livehouse门口坐着。演出者是钱正昊。我没听过他,门口站着许多人,全是女孩,有的从台湾专程赶来。拿着海报与手环,我们一起坐在台阶上,女孩问,钱正昊走了吗?另一位回答,早就走了。那他们还等什么呢?我想。去吃海底捞吧,从中午站到现在,我都忘记吃东西了,在南京上班的短发女孩说。她们走后,台阶空旷,只剩我和边上一位男孩,他在抽烟,并主动搭讪,我便凑近了些,他递给我一支烟,我犹豫了一下便接住点火。你知道有哪些兼职的工作吗?他说。我在这里准备找兼职,等演唱结束后帮忙搬东西,这样我既挣钱又健了身。他抽了一口烟又说,我应聘了,不过他们只让我留了邮箱,我觉得悬。随后我们加了微信,他说我的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你等等,我给你开半年的权限。我点进去,朋友圈封面是李志的《天空之城》的歌词。昨晚我收到他的微信,他问我最近过得如何。他谈论起那些令人困扰的俗务,按时上班、干完工作、加班、回家、坐地铁、去便利店买一个酸菜包子,有时候觉得受够了,想一走了之。他说完这些,我知道明天他还会如常上班,他需要的只是讲述与回顾,以确认自己一天24小时的意义。
我们有时候会需要写作来照亮人生中某些黑暗的时刻,博尔赫斯说,我们有两种看待时间大河的方式:一种是从过去,时间不知不觉地穿过此刻的我们,流向未来;还有一种比较猛,它迎面而来,从未来,你眼睁睁看着它越过我们,消失于过去。而通过写作去记录我们的生活,天真一点想,时间说不定在此静止,一切永恒,在希望或失望中人类精神的衰败、振奋,才是连接一切的根本。所以此时,把书写的权威体系打破,拿起笔或者打开电脑,去回忆去创造。
11月短故事写作学院开始报名,在此地,希望你能毫无顾忌地去书写故事,那些故事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你将有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导师亲自指导你去完成这篇故事:如何找写作主题、如何写开头、高潮、结尾和组装。你也将拥有热爱写作的同伴,他们和你一样真诚面对自己的生活,也希望通过写作抵抗人生的庸常。如果头条发表,学费将退还。可能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你始终诚实地面对那些经验,你知道,它们是接近人类心灵的事物,它们永恒。
Q&A;
Q&A;
1. 短故事学院是什么?
简单粗暴一点讲,就是用12天的时间,完成一个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拥有一位尽职的“编辑”、“老师”的陪伴,一对一和你保持沟通,为你的写作提供详尽的修改意见。最新一期「短故事学院」,将从11月19日开始。
2. 你可以在这里写什么故事?
非虚构故事,关于自己、他人,各类人生疑难杂症,我们都欢迎,每个月学院会设置不一样的主题彩蛋,供你挑选。之前的主题包括职场、性、空间、阴影等,回溯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理解自己何以成为自己。
3. 这个课程适合哪些人报名?
非虚构故事爱好者,想要更好学习如何从阅读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
想要掌握入门级非虚构故事写作技法的新手;
希望一对一跟随编辑,拆解故事要素的人;
所有希望挖掘自己的写作潜力,写出更好文章的人;
所有想要通过写作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开阔的人,因为在学院里你还能阅读到其他同学的精彩故事。
4.“短故事学院“通过什么方式授课?你将在什么平台上写作?
采取线上授课方式,使用平台「千聊」,一款基于微信的聊天教学平台。届时在我们的课程微信群内,点击千聊链接可以直接进入“短故事学院”直播间,和导师实时互动。即使错过直播,之后仍可通过无限次回放,复习课程。
写作平台是「石墨」,一个可以多人操作、实时编辑和保存的协作平台。你将拥有一个专属页面,和导师进行交流互动。点开同学的写作页面,如果对方也正在敲字,你会看见文字一个个蹦出来,你也可以在别人的页面上留言,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非虚构短故事学院”带领导师
总导师
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
近 20 年经验传媒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本科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公共政策硕士。曾任《外滩画报》主笔等职务。曾多次现场采访过英美法俄等国大选,以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独家专访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总统候选人等名人。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灾难如何报道》等。2011 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平台,培养了数千名普通写作者逐步成长为专业写作者。
导师
童言
中国三明治专栏作家、签约作者,曾参与出版《破茧001: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我们与我们的城市》等书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专业,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与冲突研究硕士。主要作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