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金融教材 折射市场变革(2)
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学的课程设置也逐渐多元化了。随着社会进步,能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远,西方的学术流派、观点等被引入,学科建设也向正规化的目标迈进。李健认为,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改工程和新世纪教改工程,对当时的教育教学改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8年开始立项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结项,解决了金融学的6门核心课程问题,大家告别了只要能开出课程就算合格的基础阶段,开始重视教学计划,设立了专业门槛。新世纪教改工程中,中央财经大学牵头全国有该学科博士点的54个学校参与金融学学科建设,解决了本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李健回忆,世纪之交,大家已经开始从刚开始的跟在后面学习国外经验转到把目标瞄向国际,找来国际上排名靠前的50所大学的课程表研究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需求,确立自己的课程体系、理念、思维、方法、教学手段等。
李健和她的同事们集中精力在课程内涵上下功夫,老师们之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讲课、考试都没有统一标准,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不够,就探索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也有了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学科遍地开花,甚至有的并不具备开设金融学科能力的学校也盲目上马,李健全程参与了学科国家标准的建设,“金融学科很热门,有的学校先开课招人,再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课程教学,能上几门算几门,国家标准就要规定先具备什么样的师资力量才能开设这个学科”。有了这样的成绩,李健认为,学科建设无止境,要不断探索。
对话
为改革开放培养人才
体现了教师的价值
对话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健
北青报:现在回首上世纪80年代初刚开始从事金融学科的教育,您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者困难是什么?
李健:当时自己都没接触过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好不容易看到一本书,读完发现还有别的书,看完发现还有专业期刊,当时外语也没那么好,整个知识体系和框架都没有,对于把数学运用到经济学中的方法也不熟悉,整个研究范式、理论体系都是非常陌生的。
我自己还不太懂,就得给别人讲课,这挺痛苦的。只好一边教一边学,现炒现卖,有时候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只能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下节课回答你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再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
北青报: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氛围如何?对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有何影响?
李健:上世纪80年代,大家思想解放程度很高,思维很活跃,以前从不敢想的东西都敢探索,大胆创新,波澜壮阔,各方面发展速度都很快,很怀念当时的氛围。
教学的背景就是社会的改革,当时广播电视都普及了,学生会问,昨天新闻介绍的那个改革措施是什么情况,你必须给人家解答问题,所以改革推动着教学的发展。
北青报:您从事了30多年金融学教育工作,这个时间基本和改革开放过程重合,如何评价这个过程?
李健:改革开放后,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对金融人才需求量很大,我们说改革,中国经济要发展,没有人才怎么干?通过教学培养出很多学生,后来都投身经济建设,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和骨干,他们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么多人从你的教学活动中受益,增长了知识,通过他们,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
内存
授课超300万人
让更多人了解金融
除了给学校的学生上课,李健还给更多的“学生”讲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从1950年就开设了《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1986年张玉文教授在中央电大及各省分校率先主讲的《货币银行学》和王佩真教授主讲的《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受到全国几十万电大学生的欢迎,两门课后来合并为《金融学》,一直由课程组老师主讲,受众超过百万。
1997年起,李健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货币银行学》主讲教师。1998年以来,中央党校及各省分校聘请李健主讲《货币银行学》,学员超过百万,作为全国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主考单位,选修此课的学生也数以百万计,2003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首创的开放性课程网站也让众多学子受益,2013年,在教育部开放课程平台首批开设了《金融学》资源共享课,选课人气榜上一直排名前几位,201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开设《金融学》MOOC课程,选课人数近60万人,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017年1月,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上,《金融学》MOOC课程主持人李健获得杰出贡献奖,课程团队教师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李健说,粗略估计,通过学校、电大、党校、网络等不同渠道,这35年来,她授课学生的超过300万人,她表示,做这种课程对个人没有收益,不算教学工作量,也没有一分钱津贴,还经常需要搭进去自己的科研经费,团队十几名老师一起在做这门课,都很辛苦,“能坚持用心去做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作为老师,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课程是本分,让更多的人受益,是有价值的事”。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供图/李健
(责编: 陈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