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教学还是分班模式?从数学课看中英教学差异
原标题:全班教学o r分班模式,从数学课看中英教学差异
图片说明:11月29日,在复旦实验中学,英国数学老师和上海数学教师、专家进行交流。本报见习记者赖鑫琳摄
“同学们,我今天早上迷迷瞪瞪的,做了两道题,不知对不对?”
日前,复旦实验中学老师陈亮给七(4)班上代数课,一开始就在屏幕上列出两道分式加减题,充满X、Y以及平方、括号,请学生们“诊断”。几十个初中生一步步检查陈老师做的题,有没有错、错在哪步,找到容易“共犯”的错误。
在这间教室的后排,来自英国城堡学校的数学老师西蒙·杰克在旁听,,并在英国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此次特制的听课记录表上,抄下那两个分式。他发现对自己而言很陌生的授课方式:从错题勘误开始,集体订正作业。
这两周来,杰克和其他85位英国优秀数学老师一起,两两成组陆续走进上海60多所中小学,“浸入式”参与中国数学教育。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发达国家资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中小学教师互派项目,今年第5轮更是创下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最大规模,下月同样数量的上海数学教师将如期“回访”赴英授课。
在两国教育界迄今500多人次教师的互学互鉴中,从中式自信到英式快乐,从中式排班到英式教具,大家寻找东西方教育的异同。
中式自信:
勘错过程,是实践“全班教学”
“我接受你的建议,你们比我还厉害……”陈亮把错误算在自己账上,并请学生上台订正错题。从原式到变式的演算中,黑板上那个4组以上的复杂分式,经过合并同类项、上下约分、异分母化为同分母等,逐步化繁而简,变为单一分式。“哈哈,第一题做对了,给点鼓励的掌声!”全班掌声响起。
此时,陈亮再请大家将《数学》练习册翻到第51页。原来,这些错题来源于学生作业。陈亮当天早上7时便到校批改作业,选出典型的求解失误,设计为这堂课的“引子”。其中不少的错都是没有及时将分式最大程度简化,而订正之后得到的经验正是“先化简,再求值”。
杰克看在眼里,记在纸上。他意识到,自己访沪结对的陈亮,正在将解题错误变为一种教学资源。杰克说:“确实,做错题是学数学的一部分,分析错误也是学习的好机会。中国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对的,而是从勘正错误做起,这样一来,强化的就不是错误记忆,而是正确的记忆。”
“中国老师,用错误的反例做正向激励。”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看来,师生一起订正错误的背后,其实是当前被业界热烈讨论的“全班教学”理念。在中国,“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很常用,班级被视为一个共同进步的整体,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而在英国,从A到E,分层分组则是常见策略,让全班订正别人的错题,似乎是少有的现象。
杰克的搭档,同样来自英国城堡学校的吕蓓卡·墨菲,在观摩这堂数学课后也感慨,在英国似乎“从不全班讨论”,尤其是讨论作业。即使随堂练习时,有学生可以做完20题,有学生只能做3道题,各人数学能力相去甚远,学习进度其实也不一,由此不便全体加入探讨。但她说,有别于“区分教学”,“全班教学”的理念也正在英国进行探索和实践。
作为今年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带队人,英国教育部标准与基础教育司司长保罗·凯特说,他自己与英国教育部长亲眼见证上海教师如何在英国上公开课,“令部长印象最深的是自信心,上海老师具有一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念。”
有意思的是,中国强调“先进帮后进”,尽量不让一个人掉队,但却有留级制度,不让极个别的落后同学拖后腿;而在英国学制中,反倒没有留级一说,每个学生基本都能随着年龄增长升入下一年级。
英式快乐:
即使分在“差班”,也不会焦虑
12月3日到6日,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林静、陈铸辉等数学组教师,迎来她们的英国同行。拥有18年教龄的林静,目前教授两个班的数学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3年前,依托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她与陈铸辉一起赴英授课,在伦敦公立中学任教两个班级,时长一个月。
由于英国孩子5岁入学,英校七八年级相当于我国的五六年级。给林静分配的年级段正是她熟悉的中国小学高年级段,其中一个是所谓的“好班”,另一个是所谓的“差班”。在集中讲授小数乘除法的过程中,林静发现好班与差班的学生差异远远出乎她的意料。很难想象,如果中国孩子被分在同龄人的“差班”里,学生及其家长会否因此焦虑。
然而,“英国孩子都学得蛮开心的。”林静在英国学生的脸上看见的更多是微笑。好班学生并没有什么“信心爆棚”的优越感,差班学生也没有“自暴自弃”。从家长来看,她们也对此分类方式没有特殊要求,“不是总想拔高,而是开心就好。”正因为不同学业水平的英国学生按“A、B、C……”等“段位”被分在不同班级。相应地,作业布置不尽相同,测验试卷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只要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度,达到本班设置的“标准”,就是一种有效达标。
与此相关的是,英式教法学法也因人而异、多元并存。林静坦言,中国数学老师往往为学生提供最佳解题方法,强调最快最优;但英国老师不局限于一种数学方法,对学生各自想出的解算途径都接受,而且还鼓励。比如多数题目,列算式往往最便捷,算是“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习惯通过列表、甚至画图来解题,即便在他人看来这可能有点麻烦。“其实,每个学生擅长的数学思维不同,老师可以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跃思维,也创新思维。”
根本上讲,英校不以提高学生绝对成绩为教育导向,带来的是各得其所的“快乐教育”。林静也在英国发现自己“不习惯”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老师不是每天布置作业,有时每周才做一次作业,而且学生似乎愿意交就交,不交也没人会去催。
但英国老师不是放任自由,对校纪校规的关注度并非国人想象那么“松”。比如,每天都有类似学生处的督导在教室走廊“巡检”,发现有违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可以对其作“停课”处理,引入校内“小房间”谈心,代任课教师做“思想工作”。
中式排班:
“平行班”“年级组”模式很有效
中英教师还交流起“谁更忙”的话题。其实,不论是杰克,还是吕蓓卡,做个英国老师可能比中国老师更辛苦、操劳,这点让双方有点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