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中学副校长熊永昌: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北京市2016年发布高考改革方案,今年8月,北京市教委又发布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将高考改革方向进一步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引起包括高校、中学、学生和家长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由北京市教委指导,北京城市广播(FM107.3 AM1026)主办的新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12月26日举办,参会嘉宾围绕“诠释高考改革 共享人才培养新经验”主题进行研讨。以下为:一零一中学的副校长熊永昌校长的主题为《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变革》的演讲内容。
一零一中学的副校长熊永昌校长
熊永昌: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在王校长后面发言是有压力的。王校长讲了关于选择性的问题,我是想谈谈《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
新高考目标与价值追求,为什么要说这个?最近我们看对于高考有择分出问题的,有改革暂停的。社会上就有声音,高考不太对或者是还会停止或者是还会回去?这是国家的战略,沿着这个方向走。具体策略上有可能微调整的,但是方向不会变的,步子不会停下来的,不可能说这事我们就不干了。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考试改革、教学改革、招生改革,所以我们称为“综合改革”。它的目标追求就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在高校的科学选才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看一看北京的改革,比如讲,北京考,刚才的王殿军校长也提到,北京考安排每年的6月与高考同期进行,仅限当年的高考参加,成绩有效。给了中学教学管理的幸福生活,有的是高二开始有等级考,有的是高三第一学期有等级考。为什么高考改革考试增多?是因为考试的时间和次数的安排,有的两次有效。这些为中学的教育安排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所以中学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准备考试,学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北京的这个方案把这些都避免了,我们还是在那个时间考。
中学的教育能够有序的推进,包括折算方案。我们确实还是本地,应该说不细、不粗,介于中间。同时也参照了北京前5年分数分布,这种方案是为平稳过渡做好的铺垫。原先前几年分数在什么位置,考入什么样的学校,按方案当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学生是有这方面的数据,原先在北京多少,但是你考什么样的学校,如果进了新方案去不了这样的学校是有不稳定因素的,我觉得北京的方案真是充满了智慧。
另外,6种选择模式。这里面有3门必选,我看了北京的方案当中有要求3门选或者2门都选的。这些是北京方案的优点,还有很多。另外还有综合评价录取,浙江、上海叫“三位一体”录取,对高端的人才录取都是用这种办法,但是有好多误解的地方,我们及时的做了解读,我觉得往下推进没问题。
中学要变的,高考改革的影响要推动基础性结构教育的改革,提升教育的总体水平,必将推动学校模式的一种变化叫特色发展,是学校的必然选择。推动教师观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有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学生的评价方式,这些体系的变革都是实实在在的。
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还有哪些?
高校面临如何选择拔尖创新人才,为什么要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素质招生?就是高水平人才的选拔。比如说像等级考即使说1%的满分也不少,北京的满分是1%,5万人考有500个满分。过去高考的科目当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有500个满分,作文满分曾经出现十几个已经算比较多了,今年我们学校理综最高分295,也就一个。以后三个加起来都是满分的学生,肯定不是个位数的问题,那高校如何选拔?第二,怎么自愿设置?院校的专业是不是有学生的?浙江、上海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人生规划的话题挺大的,中学老师一说为学生规划课题任务蛮重的,怎么样去规划学生?教学质量怎么保证?语数外的地位就是凸显了,我们怎么样去权衡?学校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选课走班的教学怎么去推进?
我们学校从这几个方面:改变观念、建构课程、重构课程等这几方面去做,就是创新育人模式、做好顶层设计,重新梳理学校办学目标和教育的理念。另外,改变学校的管理结构,过去我们知道按行政体系就是教育、教学行政靠前,现在新课改的前提之下,有的项目不是原先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但是有的原先的部门不好撤销,行政规划有上面对接的问题。行政划分得保证政令畅通,改革模式跟上面对接不上政令不畅通。比如说你找人找教学的,结果现在谁负责你教学的日程有变化是有问题的。
基础之上我们成立了五个中心,像综合素质评价、像学生的发展指导是多部门协同的问题,我们以项目的形式成立了高考改革领导小组,每一个项目都归属不同的中心,成立相应的小组。同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们也是觉得行政班还是有它的一些功能,在文化归属等,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学校还承担了部分家庭的任务,在家里没有同伴的生活,学校得给予他家人的感觉,所以行政班来承担这样的任务,我们也是并过一次行政班、教学班,让学生过上立体式的学校生活。
当然,建立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新高考背景之下必须要建的。比如像选课、排课,可能原先半自动或者全手动能解决,在新的选课走班制度下可能就解决不了了,它还真是得借助技术的力量才能把这事稳妥的做好,包括在学生的考勤,如果全手动的任务时代的考勤就是靠老师人盯人的考勤不适应了,学生来学校不在一个地方待着,即使有限制的选课走班或者是减少流动,那他一天至少得跑两到三个小时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也借助一些公司,选课排课,也选了其他公司的产品相应的做这事情。
第三,建构特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优势课程群,你要让学生有的选,需要我们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在里面。一零一的课程构建是生态智慧课程,下面是八个领域、三十二个系列。
第四,科学合理的组织选课走班,我们也是跟王殿军校长的理解有类似的地方,我们觉得选课走班不能成为卖点,选择是核心,本来高考改革就是满足学生的选择性,至于走不走班、少走班是好的,关键是经过资源、需求和效果的前提下,我们的内容范围等方式进行认真研究,针对学生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的追求。所以,我们既有组合的,也有自由选的,看不同的科有不同的要求,分成、分类、分区的模式。
在选择之前,学校设计选课走班的体系,我觉得按照这个体系做就不太现实。我们一个年级16个班,,每一个班的人数不一样,我们是让学生先选。在高一完以后让学生选,选完以后再根据不同的班制定方案。比如像今年我的一班45个人,44个选物理、化学,有一个只选了物理没选化学,那我就把这个孩子调一下班,这个班物理、化学就不用走了。不同的班用不同的办法,有的班没走比较散,所有的6选科目都得走。在一个学校里边,并不是定2走1或者是希望全走,这不一定,看学生选择的情况,我们做了相应的安排。当然,前提是满足学生的选择性。
如果说,按组合像套餐式的根本不太可能实现。比如说,16个班,六七百人,有的三门科目的组合三人,我不可能按组合三个人再开一个班,所以选课走班是必须的,他不走就满足不了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