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第二中学教学质量蒸蒸日上:老区中学换“新装”
改革开放40年来,武夷山市第二中学从借用别单位的教室上课,到盖起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再到新建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教学条件日益完善,教学质量蒸蒸日上
东南网12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陈思雨)
“说起我们学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四个字来形容!”近日,记者来到坐落于崇阳溪畔、茶亭山上的武夷山市第二中学(老区中学),56岁的老教师苏建生边陪记者参观,边感慨地说。
记者看到,整个校园依山而建,典雅的教学大楼、综合大楼、文体中心、学生宿舍和食堂等,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翠的山林中。台阶盘旋而上,通往幽静的山顶。苏老师笑指一处30多级的石台阶说:“除了这个台阶是1981年建校时留下的,其他建筑都是新的。”
苏老师是1983年到校任教的。他说,学校一开始和几个单位一起挤在这个山头。借用别单位的教室上课;食堂是用油毛毡临时搭盖的;路是泥巴路,一下雨就经常有学生滑倒;喝水要到附近的河里挑……后来,学校陆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又陆续投入几千万元,新建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综合楼和文体中心等一系列建筑,校园面貌再度焕然一新。
对于教育教学设备的日趋完善和先进,建校之初就到二中工作的两位物理教师陈一涵、陈杰感同身受。他们告诉记者,上物理课需要做很多实验,,但是学校刚建校那几年,连一把弹簧秤都没有,教师只好自己动手做。随着学校的发展,实验器材不断增多。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学校按国家规定的要求配备了4间标准物理实验室和2间器材室,实验室和其他教室一样也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跟过去比真是天差地别。
苏建生说:“教学条件改善了,教学设备更新了,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过去,我的教具就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前些年经过培训后,我也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备课、上课。比如我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就制作了动画,把诗人的一生展现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据介绍,几十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二中不论是教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一开始学校只有30多位老师、400多名学生,现在有初高中部64个班3000多名学生、222名教职工,其中中高级教师173人。学校初中教学质量多年稳居全市前茅,广受社会赞誉。学校还积极探索特色教育的道路,取得良好成效。1991年,二中开始创办日语班和音体美特长班。日语特色教学成为该校一大品牌,学校被评为全国高中日语教学实验优秀学校。音乐、美术和体育特色教学也源源不断地为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体大、福建师大等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我们学校1999年通过省三级达标校评估验收,2009年通过了二级达标校评估验收。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绿色学校、省中小学校园文化美育环境(培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相信二中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苏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