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如何摆脱浅表化(2)
“比如,我在课堂上经常问学生喜欢文中的哪些文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环节最贴近学生,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不再是听众,更不可能成为看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悟,他们的交流,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灵气。”凌宗伟说,一位黄姓老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他特别欣赏的,这位老先生教语文,不但对有关典故倒背如流,信手拈来,面对学生还能立足于生活现场,用生活语言来解读。“比如教《秋水》,他不仅把庄子的论著中与《秋水》相关的文本引入了课堂,还娴熟地将被人们渐渐丢弃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引入具体的教学,从字词的源头出发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使他们理解具体的词语在文本中的实际含义。”他认为长此以往,学生受其影响也会养成“究根问底”的思维习惯。
如何将文化、思维方式带入课堂?天津市实验小学校长杨立军表示,学校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从建设“课程”提升到了建设“课程群”的高度,例如在六年级开设“科学思维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将数学、科学等课程有机地整合成一个联系紧密的课程群,并通过游戏教学、及时反馈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欣赏到数理科学严谨、精确的美,并提高其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方法论改变了以专门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转而强调跨领域、跨学科以及学科内的‘概念聚合’,通过基于真实情景的核心任务,指向对知识和技能更通用的、可迁移的理解。”玉臣教育咨询负责人朱晓宇认为,我们可以从新加坡南洋女中开设的跨学科综合课程中取经,这是一门基于大概念设计的课程,以“可持续”大概念为切入,综合英文、语文、人文、数学、科学、美术及音乐等学科的核心内容,旨在使学生在把各学科所学知识、技能和思考方法用于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由个体到世界的广阔视野。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课堂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碰撞的地方。走出浅表化,课堂才能重新找回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