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工院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何“炼”成?
特约通讯员苏华 本报实习生余磊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日前正式公布。由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温贻芳教授主持,苏益南、苏华、龚肖新、高新浩、江建春、周保廷、于霜、石皋莲、薛迎春、杨扬、储建华等老师参与的《高职机电类专业“五教合一”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该院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据介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与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齐名的国家级奖励,代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产教融合”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和人才红利的催化器。近5年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不断探索与实践,首创了“五教合一”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教学成果以“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发中心”为主线构建生产与教学相融合的实施路径,打造“能生产会教学”的教师团队、“真项目活知识”的教学资源、“真实车间移动黑板”的教学场所、“真产品分模块”的教学方法与设计、“职业素养教育规范”的教风学风,形成教学要素通过生产项目有机融为一体的“五教合一”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教合一:践行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随着机电制造类企业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学要素与生产不系统,要素之间缺乏粘合剂不能同频共振、教学过程与生产不紧密,培养的人才不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教学评价与生产不及时,教学内容不能随动企业转型升级等三大问题。该成果针对以上“痛点”,通过“五教合一”解决教学与生产对接不系统的问题。遴选了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典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以汽车零部件柔性制造生产线(FMS)作为典型产品,分机械、电气、传感等功能模块组建了集生产、研发、教学一体化的“懂生产、会教学”的团队。围绕FMS典型案例,设计项目化的典型教案,开发了《柔性制造生产线设计与装调》等典型教材,呈现了“真项目、活知识”的教学资源。共建了汇川FMS实训室(典型教室)和汇川柔性制造研发中心(典型研发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让黑板跟着老师移动。根据汇川产品标准开展FMS的安装、集成、调试,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用“真产品、分模块”的教学方法与设计开展实训和实习。师生企共同对接技术进步与汇川企业文化,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教育规范等融入专业教学,形成良好教风学风。
顶天立地:形成高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新理论与新课
该教学成果提出“重组教学团队,重构课程体系,重叠教学场所,重塑教学方法与设计,重诊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的培养模式新理念,丰富了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出版教学理论专著2部,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论文18篇。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与实训,为适应柔性制造生产线的技术新需求,苏工院机电专业团队重构了“1条生产线整体认识—N门课程围绕生产线功能模块设计、安装与调试—1条生产线整体集成与维护”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围绕汇川技术的柔性制造生产线产品开展教学,一学段一项目,学生分功能模块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柔性制造生产线产品设计与加工。同时,教师承接汇川技术相关产品生产项目,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直接参与企业真实产品加工并计件取酬,学习效率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师生企共同制定教与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教学内容是否来源企业真实项目,教学方法是否体现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是否满足项目实施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作为标准,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及时对接。
研学并进:培养满足机电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人才
五年来,“五教合一”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院9个机电类专业全面推开,直接受益学生8000人,毕业生月平均起薪增长1623元,三年后学生月平均薪酬达9662元,30%学生进入全球500强制造企业。苏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全国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承担全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完成国家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省重点教材15部;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省毕业设计一等奖13项。据记者了解,该院机电类专业团队拥有的技术平台省内外领先,立项并牵头建设省经信委智能机器人与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省发改委工业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工业机器人众创空间、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省教育厅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平台等5个省以上技术平台。近3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或承担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132项,直接经费3283万,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助推学院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据了解,本成果负责人应邀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做主题发言,案例被收录全国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专业改革经验向全国高职院校推广;成果受到全国诸多兄弟院校的关注,仅2017年接待国内50多所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来院参观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