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背后
2019新年伊始,距离己亥猪年只有一个月,珠三角不少企业正在发愁人才荒的问题。原来的珠三角闹“技工荒”,现在新兴产业企业成招聘大户的背景下,“到处都缺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中高级人才”。但在深圳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毅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们公司是承接华为项目起家的新三板上市企业,专门提供大型通讯设备的工程技术服务、软件技术服务和教学合作服务,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但这些年,因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建立了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一些在校期间就拿到了华为认证的深职院学生毕业后来我们这里工作,一毕业就能上手工作,我们企业也给他们开出了很高的工资”。作为华为的生态合作伙伴,戴毅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面露微笑,“我们的业务发展这么快,跟人力资源发展快有很大关系”。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从2006年就开始的深职院和华为共同开发的行业企业认证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初步尝试和探索,一直到2018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没有模式到摸索出一整套可推广借鉴的“课证共生共长”模式,整整用了12年。
2018年12月25日,这项被命名为《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的课程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据介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了全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每4年评审一次。而其中的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一等奖、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2018年,全国仅有6个项目获得特等奖。
破解产教“两张皮”现象
时光倒回到2006年。现任深职院副校长的马晓明,时任深职院通讯工程系主任,当时正面临教学中的一个严峻问题——每个从深职院毕业的学生都要考取一个由深圳市劳动鉴定中心下发的职业鉴定证书,而学生们拿着这个证书到企业求职,“很多企业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扔到一边了”。
实际上,这个证书的题库就是由当时深职院电信工程系的老师帮助开发的。老师们最清楚为什么证书的含金量这么低。这个工种的证书必须局限在国家职业大典的范围内,而当时考证的内容普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马晓明讲了一个故事。证书有一项必考内容——手机维修,但是要求维修的手机机型有一款是诺基亚已经下线两年的手机。为了找到这款手机,老师们翻遍了深圳几乎所有的手机市场,最后在华强北赛格市场一家二手手机店里才找到一个。
“这样的证书考了又有什么用?”企业的态度也是老师们的困惑。产业的需求在学校的教学中体现不出来,高职院校每年那么多毕业生,怎么去就业?要解决产教两张皮的现象,马晓明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琢磨教学改革,就从这张证书开始!
当时的深职院教学课堂上,用的还是中兴的手机。“1998年开始就买中兴手机用于课程教学了,可是到2004年,当我们去买华为手机的时候,却遭到了华为的拒绝”。原来,产业转型的华为只面对通信行业的三大运营商,深职院只能去找代理商。产业的迭代升级来势凶猛,深职院要想把华为的认证体系拿到课堂上,绝非易事。
另一方面,华为内部的技术认证所对应的对象都是具有一定科班理论功底和工作经验的成熟在岗工程师,当时的华为员工普遍是著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而深职院的学生基本都是电子通讯行业的零基础“小白”,要开这门课,就必须重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
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企业要应对变化的市场,也要时刻求变。这套课程体系该怎么对应这种变化?马晓明所在的深职院遇到的不是一个课题的挑战,而是一个时代的挑战。
再造课程体系
马晓明和同事们用了整整几年的时间摸索如何建立这个课程标准。把面向在岗工程师的内训体系转变成适合在校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标准,这一套重新再造的新标准,深职院坚持持续引入“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标准,且是相当规范的标准”。
比如,华为开始是通信设备供应商,后来转变成ICT方案的解决商,这种转型带来很多新的需求,涉及很多领域——信息通信、云技术、物联网等新的技术和专业的分支。
与企业共同面对这种最新的变化,这被称之为“共生”。而针对不同的产业内容进行再造,这被称为“共长”。教学内容不仅是根据企业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是不断根据产业的需求调整变化。校企双方共建ICT专业、共建课程、共育人才,构建了分段、分层、分类的“三分”课程体系,开发了华为认证系列课程(包括数通、云计算、传输、存储等方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平台,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升级,实现了课证融通、精准育人。
华为的认证体系是全技术领域的认证,不仅有课程的资源、认证标准、工程案例,也有企业文化在其中。题库也是面向全球每年不断更新的,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把华为认证作为用人的标准。
重造课程标准,老师也要跟上。在深职院,每年都保持一定的频率,不断有老师去华为“上班”。2018年暑假,去华为学习的老师就有19人次。每天早上8点30分,深职院的老师先来学院打卡,再同车前往华为,从早上9点开始到晚上9点下班,由华为的工程师一对一带着,同吃同劳动。
不仅是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新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更是要在这样的历练中感受企业文化。只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才能转化成课堂上原汁原味的传授。马晓明说,,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企业的文化。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助”。在一定程度上,深职院和华为有高度的文化相似度。老师们有很多曾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加班加点,在办公室备着床垫休息一下再继续工作,“深职院和别的大学不太一样,更像是一个大企业”。
华为的认证中最高级别的HCIE认证第一个通过的就是深职院的老师,而最新推出的人工智能认证第一个通过的也是深职院的老师。目前,深职院已经有20多个华为认证的讲师。
HCIE认证有多牛?举个例子,某业务量超过100亿元的大公司,其人才内部分级标准分为13级,通过华为HCIE认证的人才直接定岗位到七八级,相当于一进公司就直接定岗到中级的水平;而在另一家相同规模的大企业,只要拿到华为最低级的HCNA认证的人就比没证的多出工资500元,而拿到专业级HCND认证的人工资则高出1000元。拥有最顶级的专家级HCIE认证的人才,年薪可面议。
马晓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截至目前,深职院对在校生的统计中,已经有900个学生在深职院就读期间通过了华为的各项认证,其中通过HCIE认证的学生有79个。而实际上,目前华为拿到HCIE认证的人总共只有7000人。
校企合作:“挂个牌不是难事,怕的是不落实”
实际上,现在的华为以及华为系企业已经成为深职院的用人大户。从2016年到2018年,华为已经连续3年在深职院举办校招,2016年招了29名深职院学生,2017年招了41个,2018年已经招了4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