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掌握力的分解的原理,能够体会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矢量的分解和合成,探究出力的分解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分解的探究过程及与力的合成的关系。
【难点】
应用力的分解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科学探究法、讨论、讲授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先在课上播放一些合力和分力分别作用物体,而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的物体的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整体有歌感知,其次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引导。上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力的合成的内容,以及利用橡皮筋探究的实验过程,思考问题: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等效于一个弹簧的拉力,即将两个力进行合成,得到合力,那么反过来,如果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方向,那么,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力的分解。
环节二:新课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拖拉机拉耙沿水平方向前进
让学生思考耙受力情况是如何的,可知耙除了受重力和阻力之外,还受到绳子的拉力,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可知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大小就等于绳子的拉力,这是用力的合成的思想,此时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想要将重力看成是分别抵消重力和阻力方向,,该如何做呢?
引导学生思考,按照作用效果,找到绳子的拉力的两个分力,并且方向分别再水平和竖直方向。
2.引导学生:在找到合力的两个分力的过程,即为力的分解,而等效的两个力即为合力的分力。明确了力的分解的概念之后,再学生根据概念将耙所受的绳的拉力进行力的分解,并引导学生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进行分解,加深其理解。
3.让学生总结一下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进行适时地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并强调:力的分解是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环节三:巩固练习
1.设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如给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大小,能否确定另一个力呢?如果给出的是两个分力的方向呢?让学生深刻感受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并尝试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进行说明。
环节四:小结作业
老师进行总结,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区别和联系—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说明其遵循的规则都是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下课让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五、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视频示范”查看教师资格面试各学科视频示范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