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资源开发推动“精品课”建设
党的十九大后,中央要求我们“学懂弄懂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省委从福建的具体情况出发,兴起“大学习”热潮,确保新思想在福建大地落地生根。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把握干训新形势,提升教学竞争力,是当前各级党校深化教学改革,做强主业主课上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迫切需求。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必然选择。
2018年初,省校徐小佶副校院长专程到宁德,就干部培训客观形势和教学核心竞争力问题,为宁德全校教师上了一堂生动丰富的指导课,这堂课紧紧围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围绕党校的主业主课,围绕“用学术讲政治”,围绕“精品课”的建设,给了我们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这堂课太重要了,因为在听这堂课前,我刚刚接手分管教学工作,所以这堂课,是我教学管理的启蒙课。可以说,去年一年来,宁德市委党校的整个教学管理,就是沿着省委党校指导的方向上努力的,我们的“精品课”建设今天能取得突破,首先要感谢省校院的领导悉心指导,还有各业务处室的老师同志们无私帮助。
关于“精品课”的打造,我汇报三点体会:
一、选题要准
首先是决心下的准。年初,我们就教学工作提出“五个一”的工作思路:拟好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评估、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服务、营造教学特色。对每个教研室,我们要求他们做到“一室一题”“一师一课”,推进“五个一”建设:课程方向怎么选?课程题目怎么设?课堂授课怎么讲?精品课程怎么造?教师梯队怎么带?实际上,这两个层面的“五个一”,都包含了“精品课”的建设内容。我们相信“精品课”是门面,是牌子,更是推动教学改革,实现“用学术讲政治”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品课”建设,一定能够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一定可以锻炼队伍提升质量,一定能够搞成,一定能取得成效,一定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拥护和赞成。实践证明,我们的决心下的准!
其次是题材选的准。宁德市委党校的师资力量,在全省是比较弱的,我们老师的理论素养、研发能力、实践经验、工作阅历,都相对不足。我自己又是半路出家,我在市委办工作了18年,真正到党校才两年,分管教学才几个月。这是我们的弱项。但是我们有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过,在宁德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理念、精神、作风,以宁德工作期间讲话文章结集出版的《摆脱贫困》全部写的都是宁德的实践,这个是我们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弥足珍贵的富矿,也是最大的优势。而且非常有幸的是,我本人参与过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领导实践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宁德,我是市委专题组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在福建,我先后两次参加省委组织的资料收集工作,和相关书稿的校对核实工作。在“精品课”的选题上,我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兄弟院校强的不讲,兄弟院校有的不讲,兄弟院校优的不讲,我们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突出地方特色。只有特色,才具有吸引力,才能讲出感召力,才能增强竞争力。我们选“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与探索”为总课题,这个课题特色具有唯一性,排他性,我们宁德对材料的占有十分丰富,我们相信“精品课”选这个题,一定可以取得突破。后来的情况也证明,我们定位定准了!
第三是时机赶的准。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学习时报》刊发文章《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认为“福建十七年多的从政实践是习近平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和展示的关键期,也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期”,2018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并配发任大平题为《坚定不移的意志,始终如一的情怀》评论文章,点题“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有益探索,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5月,《光明日报》刊发《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并配发《闽东事,天下理》评论员文章,指出“闽东的三十年历程,证明的是思想、传递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历史眼光”。福建省委兴起“大学习”热潮的通知中,也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新思想的研究阐释,在历史脉络、思想逻辑、理论渊源上形成一批成果,打造一批思政精品课程。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从这次“精品课”比赛过程来看,我们宁德选这样的时机讲“习近平宁德实践与探索”,时机是把准了!
二、磨课要精
精品课是不断打磨出来的。
首先是教学资源要归类分理。我们宁德从去年初就开始筹划“精品课”的打造事宜。三月份,关于“习近平宁德实践”这个大课题,我们列了16个分题目,供各个教研室做备课方向参考。这16个备选题目,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宁德实践”的内容,都是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抽取出来,结合我个人近年来几次参加专题资料收集整理的体会,整理而成的。包括:⑴《摆脱贫困》的理论价值和思想贡献、⑵宁德实践和习近平新思想萌发、⑶滴水穿石精神的确立和形成、⑷大农业思考、⑸海洋经济、⑹交通建设、⑺生态、⑻四下基层、⑼理论武装、⑽基层组织建设、⑾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⑿闽东之光、⒀教育、⒁科技、⒂民族、⒃军民共建等,我们要求每个教研室必须领一个课题去筹备。待确定招领课题后,我们实行了课程的“三审三校”,讲稿教研室初审,分管领导复审,复审通过后备课做课件,最后试讲全体教师决审;牢牢把握一个原则:要求史料公开的准确讲、史料未公开的不随意讲,严禁主观臆想道听途说。三校:校史料引用、校讲稿陈述、校课件制作。
其次是要把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地方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要有历史的穿透力,要有时代的方位感、要有宁德的地域性、要有习近平地方实践的工作方法、要有青年习近平的思想智慧。要讲宁德具体实践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探索?取得怎样的成效?对当下有什么启示?要讲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起宁德实践的时候,讲了哪些内容,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十九大报告,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结合《三十讲》。一具体就深入,课就生动起来了。
第三,理论源头要找准。这个理论源头就是《摆脱贫困》中引用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基石,从这个角度切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实践的宗旨目的、内容要求、工作方法、党的建设实践探索。再结合《摆脱贫困》中所吸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上的展开就成为可能。用学术讲政治就有可能实现。
三、立意要高
从实践开始讲起,最终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要形成理论成果,要入脑入心,,要化为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