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进课堂”更应注重知识融入教学
2019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常委谢国群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强在校学生急救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虽然有部分学校开始关注对青少年的急救教育,教育和公安等相关部门也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上,中国的急救教育仍处于起始阶段(澎湃新闻1月28日)。
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公民获得急救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是接受培训。学生在校期间,是集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好时机,错过了这个机会,等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再组织他们培训,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在校集中培训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近年来,针对在校学生进行急救教育的呼声一直很高,一些地方已经付诸行动,,推出了“急救进课堂”等种种举措。
配齐急救教育师资力量、制定急救教材、将急救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发急救教育课程等,是实施“急救进课堂”的主要做法。并且,是否进行过急救培训、花了多少时间进行培训等,都一目了然,可以量化,效果也很直观,便于实施。可见,通过专门的课堂教育,理应作为提升学生急救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来加以推广。
还有一种途径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将急救和医疗相关知识,融入到其它课程知识当中,提升其趣味性,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途径虽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急救能力,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医学理论虽然庞杂和深奥,却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联系十分紧密。比如,理解了溶液的渗透压,就能理解人体水肿产生的原因;理解了相关力学知识,对心脏动力学就会有初步了解;在实验室里做到钾纳离子交换实验,就不难理解心电产生原理以及肾脏的部分代谢原理。一个能够通过理化知识来理解心肺血气交换的学生,就能理解为何心肺复苏要以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口呼吸交替进行,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透彻,更不易忘记。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会广泛接触这些知识,假如老师在传授相应课堂知识时,能够结合医学基本知识进行讲解,不仅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而且对包括急救在内的医学知识也能理解与掌握。为学生制定急救教材是一种方法,将急救知识融入其它课堂知识当中,则是另一种方法,相比之下,后者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有必要就如何将医学与急救知识融入其它知识,展开研讨,甚至不妨在师范院校里开设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课堂。相关学科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很自然地结合医学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会促进学生健康素养与急救能力的显著提升。◎罗志华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