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冬奥改变的人与城(2)
作为北京市城六区内唯一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区域,地铁1号线、S1线、M6线以及多条规划线路都将让这片土地与外界更加密切。背靠原首钢电力厂冷却塔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除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唯一一个位于市区内的雪上项目举办地,也将在赛会结束后,继续用于比赛训练及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
停产后,姜金玉曾去私人超市打工,看见浑身带刺味道奇臭的榴莲,好奇又不敢问,“怕被笑话”,一次偷偷尝试后便喜欢上这种反差。如今,她把榴莲当作微信头像,正在酝酿自己令人惊艳的反差。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从故宫中轴线往北20公里,原先偶有菜地点缀在荒林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鸟巢)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这里拔地而起,传承着古人眼中的世界“天圆地方”。
如今,鸟巢、水立方又将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在它们北侧,仅用了8个月,国家速滑馆已实现结构封顶,预计今年年底,22条“冰丝带”即将飞扬。可北京“双奥城市”最具象征性的部分,仍落在一圆一方两座建筑上。
2004年,杨奇勇参与水立方建设时,拆迁基本完成,正是四处破土,等待奇迹矗立的时候。
据资料显示,整体建筑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的水立方看似轻盈,但真正承担受力、支撑起水立方墙面和屋顶的钢网架极为繁复,要将9843个焊接球、20670根杆件节点准确就位,焊接是头等大事。
现任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的杨奇勇当年还是一名“青涩”的工程师,他记得,因对焊接技术要求极高,最初一天只能弄几个节点,“稍有差错,无法按期交工”。团队迅速改善安装方法,焊接速度由一天四五根迅速提高到上百根,最高时达到230根。同时,几乎调用了当时全国的焊接工资源,筛选出200多名技术过硬的工人加班加点,“每条焊缝要求工人实名制负责”,才在一年半后,“一切像电脑模拟里面做出来的一样”。
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的历史时刻都留在了水立方。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变为“冰立方”,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
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水立方又开创了历史——将在保有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配合升级后的空调、除湿系统,完成拥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这在冬奥会历史上还是首次。
冰面的稳定性和冰面质量的控制是最大难点,可几乎找不到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指标体系来参考,杨奇勇强调,“不仅得注意赛时保障,更得关注赛后利用。”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世界难题,在2009年落到杨奇勇肩上,“我成了生意人”。可理科生杨奇勇不愿成为普通的生意人,虽然2009年后游客人数大幅下降令他感到在黑暗中摸索的孤独,但他坚持“体育”是场馆的核心,尤其被赋予宏大意义的奥运场馆,必须服务于公益性很强的全民健身。
水立方没有窗户,外形像一个精美的礼盒,总出现在游客的相片上,但里面的模样一度鲜有人探究。自从对接社区和学校后,杨奇勇发现,上班等电梯成了难事儿。水立方北侧的电梯,通往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也能通往对外开放的游泳区,“很多大爷大妈还有孩子在这儿游泳,也来挤电梯,熟门熟路。这时能感觉到,奥运场馆真为老百姓所用了。”
解了题,杨奇勇又盼着创新。
冰水转换正是对场馆赛后利用的探索。同时具备水上和冰上两类功能的场馆,可满足春夏秋以水上功能为主兼顾冰上项目,冬季以冰上项目为主,兼营水上项目的要求,“这个技术和思路的出现,将惠及全国同类场馆。”且新建的南广场地下冰场,也将于赛后作为冬奥遗产保留,用于群众冰上运动培训和体验。
从2008年到2018年,杨奇勇能感受到奥运对北京城市建设、体育发展带来的巨大提升,而冬奥会筹备的整体思路则明显倾向于节约、可持续及对老百姓的影响力,“双奥城市,我们得比之前更聪明”。
水立方的冬奥改造工程已于2018年12月26日启动,预计将于2020年7月完成永久设施改造任务。2022年冬奥会后,杨奇勇想在水立方组建一支冰壶队,“赢的人给输的人买一杯啤酒,我这水平,看来以后不愁没酒喝了。”
海坨山下的十字路口
北京市下辖区延庆,东、南分别与北京怀柔区、昌平区相邻,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怀来县、赤城县相接,像在华北平原上扎了个十字结,串联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万千可能。
东风已至,生活在延庆海坨山脚下的人接连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将承办雪橇、雪车和滑雪大项中的高山滑雪项目,在建场馆填补了国内这类赛场的空白。而2019年北京世园会也将在延庆举办。
两件大事落地延庆后,“羊倌”郎恩鸽卖掉了300多只羊。羊散养在山上,走到哪儿就啃哪儿的草,破坏了草地,粪便污染了河道。为此,村里、镇里的领导多次找郎恩鸽谈话,劝他另谋出路。
不当养殖户的郎恩鸽把“出路”找回到山上。小时候,学校就在滑雪场附近,在雪场混大的孩子“多少懂得些滑雪的门道”,于是,他“攒一支滑雪队服务冬奥会”的想法,迅速得到张山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
2017年7月11日,志愿服务性质的海坨农民滑雪队正式成立,当时的18名成员均来自冬奥小镇张山营及周边乡镇,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拥有平均10年左右的雪龄。非雪季,队员种田、开货车、跑工地……到了雪季,大家便抽空培训滑雪爱好者。据郎恩鸽介绍,2017~2018年雪季,队伍为延庆区社区志愿者、张山营镇青少年和农民等进行多场滑雪培训,累计培训达5000余人次,而随着滑雪队影响不断扩大,现在队员已经有30余人。
政府为队伍争取到瑞士滑雪联盟教练培训的机会,最终,经过培训和考试,第一批11名队员获得在国际上具有认可度的滑雪教练指导员一级教学证书。“谁能想到,咱农村的滑雪队也能请瑞士的外教。”郎恩鸽觉得,滑雪,于全队已不仅是一项爱好。
“有利于非农转移。”西大庄科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振升随滑雪队赴吉林训练时,对驾驶压雪车、操作造雪机等滑雪场服务技能培训产生兴趣,“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如果让他们学会滑雪、压雪车、操作造雪机,既能在家门口就业,也能服务冬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