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仍按原音教学 北京教委:有些字读音改不得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
2月19日以来,《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爆了普通话读音争议之火,文章列举出多组词新读音,让网友感叹,以前上学时反复标注“易错读音”现在反而“转正了”。
近日,参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表示,只有部分读音改动来自审音表修订版,对于这些改动学者们也做出专业解释。另外,审音表最终版尚未公布,最后将选择何种读音将以教育部公布的正式规范为准,根据安排,新版审音表预计年内发布。
解释:部分读音参考社会调查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原副所长黄行是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今天(21日)上午,他告诉记者,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2016年曾经由教育部公开征求意见,目前网上炒作的是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最终版尚未公布。另外公众争议的内容,有些是新修改的,有些并不是。记者查询发现,说服(shuō)、贫血(xuě)、荨(xún)麻疹、粳(gēng)米等取自审音表(修订稿)。
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部分读音新旧对比图,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公众号“今日语言学”。教育部介绍,为了修订审音表,此前设立了“普通话审音原则制定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担。
对于网上热炒的案例,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通过官微“今日语言学”也表态,有的是语音规范从来没有改变过的读音,其中一些字在古诗文中的民间变读,并未进入过规范读音和规范型词典;有的是上一次审音(1985年)调整的读音,已成为语文规范三十多年。该公众号还推送了两篇文章社科院学者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对部分读音的来龙去脉做出专业解释。
例如,在《略说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原则》中,社科院研究员刘祥柏、刘丹青分析,“粳”字在北京话中原有文白异读,文读音gēng,白读音jīng,根据北京话的语音发展趋势,“更粳耕”等字原有的白读音日趋消亡,而文读音与全国其他方言的对应性更强,更方便普通话学习,2016年版的审音将“粳”字统读音从白读音修订为文读音。
另外,说服、说理、说动中的“说”读shuō;专程游说音为shuì,说客、游说等用shuì。
黄兴还告诉记者,1985年那次修订,是严格按照学术标准来进行,而在2016年修订时加入了社会语言学的标准,将老百姓的选择和态度纳入审音考虑范围,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当时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在北京、天津等地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公众对于部分字词的读音,专家讨论时,每个字的鉴定都有那个调查结果的数据。
比如,“荫”字原审音表统读为yìn,北京话和各地方言实际读音仍然存在两种读音。根据调查,“荫凉”去声读音正确率为20.32%,“林荫道”去声读音正确率为5.98%,“树荫”去声读音正确率为3.98%,考虑到还有大量的人名、地名中使用“荫”字,读作阴平,新版审音不再统读,增列异读音yīn。因此,在修订稿中,荫蔽、荫翳、林荫道、绿树成荫,都读作yīn,庇荫、福荫、荫凉,,则读作yìn。
回应:押韵读法特定场合应允许
另外,在《新版<审音表>公布后:我们如何读古诗文》一文中,参与审音表修订稿研制的社科院研究员孟蓬生认为,审音表将作为国家规范适用于一切场合,自然也适用于古诗文。
对于部分诗词改读音破坏韵脚的质疑,他分析,“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xiá),“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y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中“衰”(cuī),遵从的是古人发明的“叶韵”,并非真正的古音,明清以来许多学者已多次批判“叶韵”。
他认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或教材绝对不应该标注此类读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将“斜”与“家”押韵,把“野”与“下”押韵,“衰”与“回”押韵,在特定场合中使用,应该得到允许。
另外,“骑”字用作名词或量词时古代读jì,用作动词读qí,但如今普通话口语中已经没有这样的区别,因此旧版和新版审音表都规定“骑”统读为qí。中小学生的工具书和教科书可参照社科院语言所编的《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分别注明:旧读jì。刘祥柏和刘丹青在文章中也补充解释,铁骑、骠骑、一骑红尘妃子笑中,读jì也较为常见。
进展:新版审音表预计年内发布
在黄行看来,本次读音争议背后的核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标准来修订,按照学术标准,还是从众从俗原则。
他说,汉语文发展的历史长河,时间上的古今和空间上的官话与方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专家、民众对此差别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目前的争议也反映出我们汉语本身的规则和演变有自身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其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