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教学:中印关系发展新路径
2019年3月1日,《中国日报》专题报道了我校中印瑜伽学院,记者全方位采访了我校中印瑜伽学院硕士研究生和学院领导,文章认为,作为中国首家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不仅能从文化层面增进中印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致力于培养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将有效解决国内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正在攻读瑜伽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学位的12名研究生有望成为中印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今天刊发译文,敬请关注。
(原载2019年3月1日《中国日报》,记者:李映青、杨泽坤,代莹译)
瑜伽教学:中印关系发展新路径
在中国首家瑜伽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攻读硕士学位的12名研究生有望成为中印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瑜伽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尤其深受广大白领阶层的喜爱。几乎每个健身房都开设了瑜伽课程。因此,在印度本土以外由中印两国共同成立的瑜伽学院,也就应运而生了。学院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雄厚学术基础的瑜伽专业人才。
2015年6月,云南民族大学同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合作在云南省昆明市成立了中印瑜伽学院。2017年9月,中印瑜伽学院招收了首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瑜伽方向)的40名本科生。一年后,学院又招收了12名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
该项目经教育部批准,由云南民族大学和印度辨喜瑜伽大学合作举办,也是我国首批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学生需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入学考试,每年缴纳36,000元(约5,388美金)学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同时还将学习中国传统医学、武术等课程。学生的培养模式为“2+1”联合培养,即:2年在中国学习,1年在印度学习,因此学生还需学习英语、印地语、梵语等课程,以便将来能快速适应海外学习。
平瑞娟,28岁,12名研究生之一。在此之前,她已获得翻译学硕士学位。2016年,她在撰写硕士论文期间,为了改善身体情况,开始练习瑜伽。起初在健身房练习瑜伽时,每堂课后她都会感到肌肉酸痛。之后,她参加了专业的瑜伽课,来纠正自己的动作。课程很快解决了她的问题。她也因此立志成为一名专业瑜伽老师。
她说,她渴望通过系统的瑜伽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人的机体和生理,“我来学习瑜伽,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位,更重要的是想学到系统知识。”
余松松,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正在进行瑜伽体式练习。
“巨变”
余松松,24岁,贵州遵义人。2014年他第一次接触到瑜伽,当时疾病使他不得不在大一结束后休学一年。休学期间,治病的医疗成本远远超过了他每年学费和生活费的总和。为了尽快痊愈,他开始跟着网络上的瑜伽指导视频练习瑜伽。
后来,在一个瑜伽课上,他遇到了比较投缘的瑜伽老师,开始了系统的瑜伽学习。渐渐地,他不仅身体好了,人也变得比以前开朗,自那以后,瑜伽就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多亏练习了瑜伽,我不再腼腆内向,并且越来越自信、乐观。我的朋友们都说我像换了个人”,这个24岁的年轻人说。去年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决定报考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由于条件限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到这里(云南民族大学)来学习瑜伽。我来这里,就是因为我热爱瑜伽。”
王琬,36岁,一位来自云南大理有两个孩子的母亲,练习瑜伽10年,受益匪浅。2005年大学毕业后,她在非洲从事了6年的翻译工作,期间,她结识了一位来自印度的瑜伽老师,并开始跟随他学习瑜伽。
2014年,她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中断了瑜伽练习,但在产后,她发现自己的健康情况大不如前。虽然她尝试了各种疗法,却都收效甚微,因此她决定重新开始练习瑜伽,“练习了三个月,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的身体发生了奇迹般地好转”,2016年,王琬再次怀孕,但多年坚持的瑜伽练习,帮助她在孕期仍保持了合理的体重和良好的体型。为更深入理解瑜伽、挑战身体极限,她决定报考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最终被录取后,她举家搬到了昆明。
平瑞娟,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硕士研究生,正在练习瑜伽体式。
“更好地了解”
平瑞娟曾认为瑜伽仅是一种身心调节、训练的方法,但在经过半年的学习后,她发现瑜伽是一个对身体、学术都有极高要求的丰富体系。她说:“我认为瑜伽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除了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科学、心理学,该研究生课程还包括与瑜伽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中国传统哲学。平瑞娟说:“我想成为一名讲授中印文化的老师,通过我的工作,推动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
王琬对瑜伽的认识也有了改变,“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印度文化,而且是在学习两个古老文明智慧的结晶。”王琬特别留意女性在怀孕期间该如何调整瑜伽日常练习,她还希望能摸索出适合成长发育期儿童的瑜伽练习。当谈到课程的创新性时,王琬认为“瑜伽追求的是平衡,幸运的是,通过瑜伽练习,我实现了生活、工作、学习三者间的平衡”。她希望好好利用在校的三年学习,加深对中印文化融合、交流的认识,并通过瑜伽文化拓展中印关系。
对余松松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他不像半年前刚入学时那么困惑。通过比较学习,他意识到瑜伽同中国的道家文化有着诸多相似点。 “我们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对两种文化(中印文化)的了解,建立文化自信。”此外,他还打算以后继续攻读瑜伽方向的博士学位,这样他以后就可以在高校从事瑜伽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更好的未来”
翁俊泳,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在读研究生,经营着一家提供瑜伽相关服务的公司,他说,“我就是想做个突破,尤其是在探索瑜伽的学术体系和市场需求间的关系方面。”
翁俊泳认为,中国的瑜伽市场鱼龙混杂,并缺乏系统指导。“(中国的瑜伽市场)陷入了低价和劣质竞争的恶性循环。总得有人来改变这种局面。”他梦想自己日后能成为我国瑜伽新产业的开拓者。他正思考中国的瑜伽风格同印度的瑜伽风格是否有融合的潜力,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更好地将瑜伽和市场运营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