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帮助因材施教 教育教学管理更加精
准记者:人工智能是帮教师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整合信息的“策划师”。在人工智能支持服务高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和成果?
尧德中:人工智能在大学学生管理方面已经广泛应用,包括了解学生每天生活工作的情况,预测情景、去图书馆情况、吃饭规律等,大概都能预判。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身面临升级换代的问题。以深度学习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只模拟了人脑分层结构,属于人智能中很小的一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现在全球开始集中研究比人工智能更高级的“类脑”智能,国家应该下大力气支持。当然可以加到教育里面来,现在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下一步要更广更宽的应用。
记者:有一个案例讲通过信息技术监测学生的考勤,发现有学生连续一个月都是一个人去做事,老师担心其跟同伴不合。而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天才或者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学生时代就显示出和别人不是很密接触的状态。黄教授,从这个角度讲,这种个案能不能进行分析?
黄荣怀:刚才说到这个情况是存在的,有不同的人格和特点是很正常的。在教育中存在许多运用这种监测分析技术的例子。比如在管理方面,某些大学通过监测学生一学期或者三个月的消费情况,发现有些女生消费很少,这个时候可以分析这些女生是因为减肥还是家庭困难,校方就可以通过及时发出提醒来确认具体原因;如果是有困难,就可以进一步提供帮助。再比如在教学方面,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过去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考试水平,现在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特征,,可以更多地辅助“因材施教”的实施。
记者:黄教授您同时还是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的院长,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方式对孩子影响方面,进一步介绍一下你们以前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提升孩子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扶教、教育公平等方面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黄荣怀:智慧学习更多地指智慧学习环境。环境可以改变和塑造人的行为,但这不仅指设备和环境的条件,还包括很多人文氛围和行为方式。现在我们只考虑学校中的学习就有点儿窄化了,因为家庭、社会场馆、工作场所等都是典型的学习场域。我们把“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纳入到“智慧城市”中,可以帮助提升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助于拓展学习场域。但通过分析发现,现在将“智慧学习环境”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足三分之一。另外在建设新的环境或者使用新的技术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技术、工具和环境的用户体验上,避免增加教师的负担。
尧德中:在中国这个问题相对来讲容易解决,我们国家的制度有优越性。人工智能最后拉大沟还是缩小信息鸿沟,取决于人们是否公平占有这个资源。有了人工智能的资源,至少可以让城里和山区的孩子拥有同样的资源,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是有优势的。
以前没有精准扶贫的时候,山区的小孩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现在他们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就出现了那种把小孩送到城里读书的家庭,比如说凉山送到绵阳读书。孩子接触了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新的想法,最后到北京读了大学。他整个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变了。然后又通过他这一个人的改变影响了周围的一个村庄或者镇,这样就产生了代际传动。但这影响很难简单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