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增75所新课标新高考教学研究基地学校
文 | 华商报杜娟、张雨萌
“今后高考的改革方向不再是知识点的累积,而是与实际相关的思维、方法与模式。”3月22日下午,在陕师大附中综合楼五楼会议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中国教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组长朱慕菊,带来了一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精彩报告。同时,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陕师大附中给75所普通高中授牌为西安市首批新课标新高考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
每所基地校将承担一至三个学科的建设及研究工作此次大会由西安市教科所副所长贾玲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冯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提出,此次西安市教科所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旨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从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推动西安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随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解慧明所长宣读《关于设立新课标新高考教学研究基地》文件。文件指出,西安市75所普通高中将被授牌为首批新课标新高考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每所基地校将承担一至三个学科的学科建设及研究工作,共设立13个学科或领域的175个基地,旨在探索新课标教育教学和应对新高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提高学科教学与研究能力,,以特色学科丰富学校内涵,促进新课标和新高考在高中学校的有效推进。
据悉,这75所基地学校将实行动态管理,西安市教科所将建立有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根据基地学校工作推进情况,拟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调整和新一批的认定。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在专家报告环节,朱慕菊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给大家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报告。她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创新,而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在学校里的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终身学习的积极愿望和能力等应用到实践或未来的职业核心。基础教育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将影响他们的人生。”她建议,“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学校分科教学的现状会持续,在此现实基础上,教学改革需要寻求各学科对学生发展的独特贡献,所以要高度重视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积极参与的态度与能力等。”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陆志平则从《新标准新高考期待新教学》角度给出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剖析,目前全国很多一线教师大多满足于“课时主义”,“但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归根结底不过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而已。教学的目的与其说是造就充满知识的头脑,不如说是造就构造得宜的头脑。开展深度学习对课堂教育的影响日益深远,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分数。”
朱慕菊也提醒广大教师,今后高考的改革方向不再是知识点的累积,而是与实际相关的思维、方法与模式。“以前应试教育的‘放水’问题绝不再是关注的要点,取而代之的是模拟现实的真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