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的爱国基因代代传承
百年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在一代代南开人身上接续传承、赓续发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人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用传承爱国基因的实际行动报国强国。
传承,是对“知中国,服务中国”宗旨的代代弘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校长杨石先响应“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入农药化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做过杨石先科研助手的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牢记恩师“化学要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学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嘱托,始终把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领衔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展。
南开大力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推进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制高点,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生态文明研究、现代工学体系构建、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标志性科技论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
传承,是对周恩来杰出楷模精神品格的代代弘扬。周恩来是南开最杰出的校友,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杰出楷模”评价周恩来,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2001年1月8日,在周恩来逝世25周年之际,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南开大学1999级旅游专业班被批准命名为首届“周恩来班”。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谈道:“‘周恩来班’是授予本科生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培育、创建和命名‘周恩来班’,就是旨在学习和传承总理的精神品格,鼓励和引领青年学子履行时代责任,用才华和实干爱国报国。”
18年间,南开大学先后命名了八届“周恩来班”,涵纳312位青年学子,成为传承弘扬周恩来精神品格的“火种”,遍洒祖国大江南北。第三届“周恩来班”学生阿依古丽成为天津市首名研究生女义务兵,退伍后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辅导员,负责“周恩来班”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全校所有班级都在按照‘周恩来班’的标准开展班级建设,从新生入学起就加强培育。”阿依古丽说,“围绕国家民族的大我,塑造坚定、忠诚、勤奋、担当的小我,周恩来的精神品格早已成为青年学子爱国报国的标杆典范。”
传承,是对投笔从戎家国情怀的代代弘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看到南开人主动奔赴沙场的身影——于方舟、马骏、陈镜湖等一批革命志士,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等抗战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救国奉献的赤胆忠心。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有名可考的南开英烈就有36位。1949年天津解放后的短短数月内,就有320多名南开学生参军参干,超过当时在校生的40%。
和平年代,一批批南开学子继承先辈传统,携笔从戎,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近40名南开学子应征入伍。2017年9月,阿斯哈尔努尔太等8位参军入伍学子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勉励语精神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南开学子投身军营。他们表示,要到军营建功立业,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青春报国梦,百炼淬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