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的爱国传统与生俱来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南开人的兴学强国梦。“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这是校父严修对所有南开人的勉励,也是南开大学为国育才的初心。1919年,在多年探索实践基础上,南开大学创建。当时,五四运动风雷激荡,南开大学就是在这场伟大爱国运动的烽火中诞生的,在爱国斗争中接受洗礼,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基因。百年来,南开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大学之路。
历史回溯到1898年冬,离职归隐的晚清翰林严修在为家塾寻觅新学教师时,结识了刚从北洋水师退役的张伯苓。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内外交困,而严修、张伯苓两人同样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位投身戊戌变法,却为颟顸守旧的顽固势力排挤;一位本意为国从军,却遭耀武扬威的侵略者所辱。他们的报国之志受挫,又都不愿服输,于是共同转向了教育救国。多年后,作为南开创校校长的张伯苓说,南开系列学校的胚胎就在此时孕育。五四运动期间,南开首届学生周恩来在天津领导爱国运动,遭反动军警拘捕。虽然学校被迫让他退学,但严修特设专项奖学金,送其赴英国留学。在听说他加入共产党后,严修仍然一如既往予以资助。严修和张伯苓创办南开就是要培养爱国志士,他相信周恩来的选择是为了实现救国之志。
南开“私立非私有”。南开人心存大公,报国为志,努力将先进教育经验“土货化”,建设“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日寇步步紧逼,南开人成立东北研究会,开展东三省实地调查;创办《大公报经济周刊》,撰文揭露日本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推动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民族企业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对中国酸碱工业的垄断……
对这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爱国抗日的基地,侵略者恨之入骨。1937年7月29日凌晨,日军野蛮炮轰南开学校,妄图“去其史、灭其魂”。一时间,美丽幽静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南开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炸为焦土的大学。当年,张伯苓在接受采访时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被迫南迁的南开,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弦歌不辍,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当得知平津二市被立案惩处的汉奸之中,没有一个战前南开毕业生时,张伯苓深感欣慰:这比接受任何勋章都让我高兴。
自力图强、兴学报国,南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初心不改,淬砺了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