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之所历 情至文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才能让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4月8日至14日,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调研组根据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安排,赴山西省岢岚县、兴县调研采访。这两个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视察过的。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步步足迹我们一一探访:总书记看望过的每一个贫困家庭、贫困村、驻村扶贫队;视察过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接见过的老战士。我们走田间、赴新村、入户门,谈民情、问民事、触民心,感受着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发生的深刻变化,也感受着老区脱贫是如何始终牵挂在总书记心头的。
用心的作品是有思想的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贴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
党刊的调研就是要唱响时代主题,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扶贫是他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一件事。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披上绿装的吕梁山
“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2017年6月21-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不顾路途遥远,山路坎坷,踏上了那片他一直牵挂的黄土地。
从兴县蔡家崖,到岢岚赵家洼、宋家沟,总书记一天走了三个地方,时间匆匆,却步履深深,其中饱含了怎样的真情?两年过去了,老区脱贫了吗?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我们明确了到山西吕梁山区调研老区脱贫工作的主题。时值早春,这次采访是向着春天出发。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渐渐披上绿色的吕梁山,我们将“春之声”作为系列调研日记的总题目,计划每天一篇记录调研感受,并确定以“吕梁春早”为题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美好的故事总是在春天发生,我们要让这动人的声音传遍神州。
我们记得,同样是春天,1948年4月4日,71年前的这个季节,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行东渡黄河,经兴县蔡家崖,路居忻州岢岚,前往西柏坡,走向新中国。
到岢岚的第一夜,我们迎来了那里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也看到了《岢岚县脱贫摘帽退出申请报告》。《“春之声”系列调研日记:春夜喜雨》随着那夜的春雨落在我们的电脑里。
冒雨走进山窝里的岢岚县赵家洼村。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蹲在地里看玉米长势、俯身查看村中唯一的一口饮水井;总书记走进贫困户家门,坐上贫困户炕头,拉起贫困户的双手,把党中央的温暖与关怀心贴心地传递。在移民新村,我们见到了总书记看望过的三户村民,听他们讲述总书记到村里的动人故事,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第二篇报道,《“春之声”系列调研日记:春天的故事》。
赵家洼村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过的小路
感人的故事永远少不了我们党的普通干部,在岢岚,更少不了我们的扶贫干部,脱贫很累,脱贫很苦,但在他们身上充满了十足的干劲与担当。《“春之声”系列调研日记:“有脚阳春”》写出了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激情,也写出了他们的无私与勇气。
转战兴县蔡家崖,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一二O师师部所在地,是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并要求要将“吕梁精神”用在新时代。战争年代凝结成的吕梁精神,为三晋大地英雄儿女救亡图存指明了方向。如今,老区人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吕梁精神”正在脱贫攻坚的答卷上绘写新的目标。《“春之声”系列调研日记:春到蔡家崖》讲述了70年前与当下老区人民“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不懈努力。
兴县蔡家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接见老战士。
水有深浅,物有异殊。浮于表面,所见不过鱼虾之属;深入下去,方睹蛟龙之大观。
总书记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凡是总书记走过的道路我们都走了,凡是总书记去过的地方我们都去了,凡是总书记见过的群众我们都见了。亲眼看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尽锐出战、越战越勇的惊天干劲;切身感受到了“吕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英雄气概,也深刻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家国情怀。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时势,用头脑萃取精华,用手中之笔记录时代。
实践永远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而用心则是思想最需要的养料。
用情的作品是有温度的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