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自己的旁观者
——读叶浅韵的《生生之门》
程勇
《十月》杂志在2018年第5期“思想者说”专栏里,刊发叶浅韵老师的《生生之门》的长篇散文。紧接着《散文选刊》《中华文摘》2018年第12期也转载,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19年获“十月文学奖”。
该文获得如此高的转载和热评,这不得不说是一篇叩问“生”的好文章,同时也是当下社会生育问题的风向标,更是人性、伦理、道德、民风、观念、政策等的一次深刻反省。
作者身为女性,对于生,她有更深的感悟。从小见证生命的过程,像是看见那星星,穿透千万个小洞里发出的光芒,它们是从背后的光线里派生而出。从这个光线里派生而出的,是她二伯母生育中牵扯出的一系列民俗观念问题。坦诚地说,没有花环去体现生命的降生。她说:“生了儿子的二伯母在这个家的地位明显高出一篾片,对,一篾片。”一篾片是多高呢?1毫米不到而已。这个问题像毒瘤一样深深地烙在黎民百姓的心中。
昨天,就是昨天。我们一部分人既是“计划者”,又是“被计划者”。过去的这些年,因为只能生育一胎,想多生一胎,,得面临很多问题,条件好的可以承受,条件差的呢?“多少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
“医生说我的宫口已经开全,要上产床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的羞耻,我的尊严,在白大褂面前,还不及一张草纸。”命运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喜欢上什么或想要得到什么,以便紧接着第二天,它就能够告诉你,孩子的到来会有更多的光亮。作者就是一个自己的旁观者,从未失去观看的兴致。
有人说,没有希望的生活令人难以忍受;却又有人说,希望使生活变得空洞。对作者而言,无论停止希望或没有希望,生活都只是一幅将她画入其中并供她观看的外在图画。她通过自己生的片断,将苦与甜掺在一起,也通过对比,甜更显其甜。没有过多的抒情色彩,但处处暗含优美、力量和崇高!我认为,美的就是美的,不用粉饰。
二胎政策的执行,无疑是中国大地上最炽热的新闻。大凡符合生育二胎的都跃跃欲试。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别人的故事中分别进行扫描。比如:“一些人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是因为妻子不愿意生二胎或者是妻子已经生不出二胎了,这些荒诞的事情,它们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当然,我宁愿相信这是个案,而不是普遍。“有了儿子的,想要女儿,有了女儿的,想要儿子。”想想,人性也许就是这个样子。这样说来,生活像是一个不怀好意的造物紧紧追随着我们。
她将自己撕裂成碎片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种可贵的重新认识自己。它在生活中叮当作响,对命运发出微弱的警示。在这篇长散文里,有乡村民俗的展现,有小说细节的嚼碎,有诗歌语言的意境,有哲学层面的思考。她把故事伸向各个角落,去寻找“生”的真实,一种更远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