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灿烂星河,有一种精神充盈其间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2001年11月,中国首批航天员第一次集体踏入航天人的精神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距离载人航天发射场只有10公里。
面对着“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碑文,14名航天员久久伫立。
聂帅墓碑的身后,是一片威武的军阵——740多名献身航天事业的先辈长眠于此。
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震撼了航天员们。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密码。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遨游太空15天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顺利完成我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后,其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图为圆满完成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从左至右)自主出舱后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为了万无一失的目标,中国航天人把严肃认真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
“航天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3次飞天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说,“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
挑战极限,时刻准备出征。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航天员们连续7天保持头低脚高卧姿,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心理训练,他们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进行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飞行程序训练,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他们一遍遍背记、一遍遍推演,做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
千锤百炼,只待祖国挑选。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2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8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的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出征神舟九号航天飞行前夕,惜字如金的刘旺被问到“手控交会对接有几成把握”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百分之百!我不仅相信自己的实力,还相信我们航天人的实力。”
140米,30米,,5米……2012年6月24日,刘旺沉着驾驶神舟飞船,用时7分钟,误差1.8厘米,在浩瀚太空留下一个漂亮的“十环”。这个成绩,远远优于自动交会对接,“中国精度”赢得世界喝彩!
按照国际惯例,手控交会对接训练1000次就可熟练掌握。可刘旺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终于换来了太空中的一次完美成功。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吹响了中华民族迈向航天强国的号角。
梦想的力量,奋斗的历程,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强起来的时代鼓点,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神舟十号成功飞天、天宫二号稳定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加油”顺利实施的巨大成就。从2013年神舟十号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短短3年里的两次飞行,飞行时间超过历次总和的两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超过以往的总数。不断刷新纪录的“中国跨越”,赢得世界舆论一次次喝彩赞叹……
201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迎来20岁生日。在这个光荣的时刻,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图为12名航天员代表在发布仪式现场庄严宣誓。 新华社发 王泗江/摄
在航天战线,每一个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潸然泪下。
载人航天,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这样一项统计:直接参与研制的研究院所、基地一级的单位有110多个,配合参与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北京中南海,距离载人航天发射场2200公里。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的集中统揽,没有全国的大协作,没有各部门的一盘棋,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对此深有感触。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左一)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大协作,并不意味着“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一盘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中国航天奇迹背后,是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的力量。
发射塔架上有个52米高的紧急撤离逃逸滑道,建成后技术人员必须提前试验。一位年轻的女航天技术试验教员对刘洋说,她试跳时,看到下面黑乎乎的,两腿发抖,但想到是给航天员们当“沙袋”,又觉得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