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灿烂星河,有一种精神充盈其间(2)
景海鹏至今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
为一飞冲天,在祖国航天的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专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轻人两鬓染霜……硬是靠着坚韧执着的拼劲,科研人员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
“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仅飞船中一个小小的元器件从原材料加工到生产出成品,就要经历上百个工序、测试上千个数据;每次发射试验,都要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从飞船设计的高起点到火箭研制的高标准,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航天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打着创新烙印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研制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起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为着民族之光在太空苍穹中闪烁,燃烧着自己的青春,燃烧着自己的智慧,燃烧着自己的梦想……今天,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80后”“90后”已成中坚力量,45岁以下担任各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的技术骨干已经超过80%。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人群中的周湘虎默默听着火箭的轰鸣,笑得像一个孩子。此时,因长期疲劳和强光刺激,他的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04。作为全程参与发射场建设的功臣,此刻,他的心中又充满了自豪!
在火箭系统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主任设计师刘站国3次住进重症监护病房,2次收到病危通知书,病情有了好转又继续投身研制一线。
在飞天英雄的队列里,如今有多名航天员已是50多岁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都带头参加。多年以来,他们的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
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20年如一日训练备战,先后3次入选任务梯队,又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但他初心不改,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
“神十一”任务圆满成功后,总指挥长特意把邓清明和另一位备份航天员叫到一起,深情地说:“作为优秀的备份,你们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
听到“共同”二字的那一刻,邓清明禁不住流下热泪——投身这样一份伟大事业,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获了人生最大幸福。
2014年3月1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被写入中国航天史册。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十几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准备出征”,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因为超过黄金飞行期,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但他们仍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停航停训仪式上,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还是难以忍住眼中的泪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不朽诗篇《天问》中发出了中国人的叩天之问。
随着“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为发射现场。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浩瀚宇宙,灿烂星河,有一种精神充盈其间。
“载人航天精神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荣传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三巡苍穹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心中的答案。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涵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承和弘扬包括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唯其如此,方能战胜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更多精彩,详情请见2020年第3期《求是》文章《飞天》,作者:李学勇 李宣良 樊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