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西游记》原著,才明白人性的3个真相(2)
许多时刻,我们最常犯的错,就是因为一点错,就忘了别人所有的好。
其实,在这个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有时,我们对他人的指责和抱怨,常常因狭隘和偏执。
有时,我们对他人的不容忍和不待见,也常常因计较和挑剔。
众所周知,唐僧既是孙悟空的师父,也是他的恩人,若没有他,孙悟空还压在五指山下。
但我们会发现,虽然孙悟空也有赌气、出走之意,但他从始至终,对唐僧那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但唐僧对这个处处护自己周全的孙悟空,仿佛并没有太多怜爱,反而是百般挑剔和刁难。
在第六回中,唐僧和孙悟空在行走途中,遇到了六个强盗,威胁他们留下马匹,放下行李,不然就会取其性命。
但当孙悟空,将这些人一一打死时,唐僧却不体谅孙悟空此举是为了保护他,不得已而为之。
责怪孙悟空到:
“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无独有偶。
第二十七回中,师徒们行到嵯峨之处,唐僧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
孙悟空陪笑道:
“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唐僧此时心中大为不快,他责备悟空懒惰。
悟空当时很委屈,这一路走来,其实自己才是那个又受气,又受累,还处处不讨好的角色。
但既百口莫辩,他只得硬着头皮出去。
其实,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最依靠的人是孙悟空。
但他最不怜惜和体谅的人,恰恰也是孙悟空。
有一句话说:“吃饭七分饱,对人七分好。”
有时,我们的掏心掏肺,换来的是对方的变本加厉。
有时我们的披肝沥胆,换来的却是对方的肆意妄为。
其实,人往往能够伤害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
因为我们吃定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折磨和伤害他们。
也因为我们吃定了他们的无怨无悔,所以才会露出人性最坏,最自私,最不讲理的那一面。
虽然《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但它放在现实中,处处是学问和智慧。
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人,更是在读人性。
在唐僧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执着,也看到了懦弱和挑剔。
在八戒身上,我们看到了憨厚忠实,也看到了世俗的偏见。
在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也看到了爱炫耀和强出头。
人到了一定年龄,读懂一本书,也就读懂了往后的生活。
作者:李思圆,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读者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