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男人心中的白月光,是怎样炼成的
文 |储杨·主播| 文倩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公元628年,王朝掌权者,允宫女出宫三千余人,使之“任求伉俪”。
人常言:“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李世民的妻子,就是那个陪着他度过刀尖舔血的岁月,最终走向成功的女人。
更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传可查的400多位皇后当中,她是当之无愧,最受好评的一位皇后。”
所以,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奇女子,不过三十余载的芳华,却能留香千古,开出盛世繁花?
她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才能让那个拥有世间无上权力,阅人无数的优秀男儿,独独为她的早逝痛哭流涕呢?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长孙皇后的人生。
成长的痛:因为经历,所以懂得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一个颇为平凡的日子,洛阳长孙府内,传来了新生孩儿的啼哭声。
原来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喜添幼女。
传闻,因长孙家中之人,多信奉于佛教,于是,长辈们便宠溺地唤这个小家伙为“观音婢”。
她,不是别人,正是日后那个母仪天下、为世人所敬仰的长孙皇后。(史书上没有记载其真名,有一种说法唤作“长孙无垢”)
作为皇族宗室的长孙家,自北魏至隋,着实是能人辈出。
其父长孙晟智勇双全,有一箭双雕的美誉,其母高氏更是北齐宗室大臣高敬德之女。
长孙家族,可谓是“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生于这样的人家,也早早注定了小无垢卓荦不凡的一生。
常言道,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其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名门望族之风,耳濡目染,长孙无垢虽生得富贵,却丝毫没有骄纵跋扈的模样。
她不仅出落得美丽大方,而且知书达理,自小就喜读历史书籍的她,行事更是谨遵礼法。
如此乖巧懂事的小女子,自是深受长辈们的喜爱。
若能一直这般现世安稳,倒也平平无奇,但如果注定生而精彩,那便少不了变故与磨砺。
长孙无垢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便是从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开始的。
据说,长孙晟去世之后,尸骨未寒,长孙无垢与其兄长孙无忌,便被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无情地赶出了家门。
这一年,无垢不过八岁出头。
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世态炎凉,生之艰难,让这个小女孩的骨子里多了几分韧性。
幸得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十分优厚,很快,他就把落难于民间的长孙兄妹,接到了自己府中安置。
高士廉虽未亏待过这对兄妹,可对于无垢而言,终究是寄人篱下。
复杂的环境,逐渐让单纯的无垢,懂得了忍耐与察言观色。
多年之后,她面对再困难、再复杂的环境,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甚至,还能给自己的夫君加持。
所谓: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没有一步是浪费的,也没有什么境遇,是平白无故地要将你打倒。
长孙皇后年少时的经历,练就了她的玲珑与通透,终其一生,都受益于其智慧与大义。
遇见知己:因为难得,所以珍惜
长孙无垢本就出落得漂亮,其聪慧贤良的名声也远扬在外。
早在长孙晟去世前,上门提亲者便络绎不绝。
究竟何等优秀的男子,才能与这般蕙质兰心的女子相配呢?
长孙家的家长们十分上心,希望能够为长孙晟的幼女,觅得一位上乘的如意郎君。
就在众人发愁之际,伯父长孙炽站了出来。
长孙炽是何许人?
北周著名学者也,他素来见地独特、知识广博。
见无垢的婚事迟迟未定,便向众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李渊妻子窦氏“此明睿人,必有奇子”。
传闻,窦氏一出生,就有一头乌发,三岁时,发长便与身高一般。
从小就见识卓越的她,长大后也素有贤名。
长孙炽认为,这般贤良女子教出来的孩儿,定也非同一般。
只不过,在众多提亲者的队伍里,并无李家人的身影。
为了不让无垢错过良配,,长孙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请媒人去李家,倒提亲。
自古成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缘际会亦是如此。
李渊次子李世民出现了。
一个未定,一个未许,才子佳人,门当户对。
两家一拍即合,就将二人此生的姻缘定了下来。
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豆蔻之年的长孙无垢,与十六岁的李世民喜结良缘。
从此,在长孙无垢的生命里,山河远阔,人间星海,所有的故事,无一不是他。
年少夫妻,注定要相互扶持着走过一段不平凡的路,就算凶险万分,却因有你而心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频繁发动战争,致使国乱家落。
这对小夫妻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激励彼此,感情越发浓厚。
长孙无垢,也逐渐成了最懂李世民的那个人。
当李氏王朝建立,她便知晓,李世民抱负远大,断不会甘于人下。
既然夫君有了入主东宫之意,作为妻子,也应当为他周旋。
她与李世民一柔一刚,在前朝与后宫双管齐下,为不可避免的内斗做了万全的准备。
那一日,玄武门之下,长孙无垢一袭长裙,站在李世民的身后。
伴随着血色的曙光,她眼神坚定,用忠贞不渝的爱,给予他的夫君,最有力地支持。
与他比肩,陪他实现心中理想,是她无声却也最深情地告白。
只不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笼罩在弑兄杀弟的梦魇中。
长孙无垢明白,倘若这个心结不解,李世民便会在愧疚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她比李世民看得清楚:
皇权之下,孰是孰非,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给天下苍生一个交代。
于是,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李世民最压抑的时光,劝慰他、鼓励他:
“现实无法改变,但殿下贤能,可以通过治国,造福百姓。”
她知道,只有做一代明君,才能堵住悠悠众口;只有兴盛王朝,历史才会给李世民一个公正的说法。
聪慧如长孙无垢,她的字字句句,皆如春风细雨,悄然润化了李世民心中的郁结。
一个女人的温柔,若是恰到好处,便会给身边的男人带来无穷的动力。
自此,前朝李世民,后宫长孙氏,夫妻二人,分工明确,携手共进。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贞观盛世的局面,也由此开启。
相夫教子:因为贤良,所以通透
我们常说,一个女人最难得的,就是始终保持清醒。
长孙皇后贵为一国之母,却依然和从前一般:一年四季,书不离手,以史明心,以仁待人。
她是李世民最好的贤内助。
从不沉溺于小情小爱的她,将母仪天下的气度深刻在了骨子里。
她大度能容,为李世民稳定后宫。
自古君王之爱,但求多者,必然让自己陷入后宫争宠的深渊。
她从不求专宠,而是让皇帝雨露均沾。
于是,在长孙皇后所统领的后宫中,鲜少有妃嫔之间尔虞我诈的龌龊事。
有宫人不幸难产而亡,她便把孩子接到自己宫中,如同亲生女儿一般养育。
有妃子生病,她便主动差人将自己的药,给她人先服先治。
她深知,皇帝想要治理好天下,后宫不乱,心神才不会乱。
她不干涉政事,却事事周全。
通透如长孙皇后,她知晓,后宫女子干涉内政是大忌,所以,她从不妄议朝堂之事。
她亦明白,外戚专权会给天下带来大乱。
所以,当李世民想要封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时,她不仅推辞,还劝长孙无忌快快辞去高官厚禄。
她掏心窝地说:“历史上弄权误国的外戚太多,妾位居后宫之首,全家已经是尊贵至极,着实不能让兄弟子侄再位居显要。”
当李世民被钢铁直男魏征谏言顶撞,气得在长孙皇后面前愤怒扬言,说迟早要把他杀掉时。
她并未在李世民气头上做任何劝慰,只是默默转身进了屋,换了一身隆重的宫服。
顷刻后,她笑靥而来,跪在李世民的面前,稽首道贺。
见李世民一脸茫然,她便接着说:
从古至今,只有君主圣明,大臣才敢直言,魏征如此率直,不正是因为陛下您圣明吗?此情此景,还不值得向您道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