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风,是一家人好好说话(3)
家庭成员的问题,是家庭关系的缩影
在治疗期间,布莱斯让妻子先说明女儿的状况,但在心理医生卡尔眼里,这并不是好的开始。
大多数的家庭,丈夫总是让自己置身事外,但事实上,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出现了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
可父母不懂的是:
孩子总是凭借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持家庭的平衡。
卡尔决定让布莱斯先开始,谈谈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布莱斯说,大概从一年前开始,女儿克劳迪娅的心理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女儿会经常跟妻子吵架,无论大事小事都只是用吼叫解决问题。
夫妻两个人也在克劳迪娅的教育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布莱斯觉得妻子太严厉,所以他总是护着女儿。
但这样只会让妻子更加生气,情况越来越糟糕。
女儿开始变本加厉后,他开始站在妻子这一边一起教育孩子,但同样收效甚微。
当布莱斯发现女儿彻夜不归,还拒绝透露行踪后,他气愤到了极点。
在布莱斯心里,他们一家很幸福,相处和谐,只有大女儿的存在成了不稳定因素。
但事实,真的就是布莱斯说的这样么?
卡罗琳和布莱斯的想法一样,女儿的叛逆是家庭矛盾的罪魁祸首。
甚至在诊疗室,医生想让母女之间进行交流,但最后当着所有人的面,母女开始大吵。
但是当医生在问道除女儿之外的婚姻关系话题时,卡罗琳变现的非常焦虑。
说起女儿,夫妻二人都变现的很担心,但谈及夫妻关系,两个人都选择了回避。
他们隐藏的内容被小儿子丹透露了。
相比夫妻,这个11岁的小男孩仿佛更能俯瞰这个家庭问题。
在丹眼里,姐姐并没有爸妈说的那么不堪,不过就是房间乱、爱丢三落四的小毛病,但妈妈却每次都是异常气愤的大吼大叫。
姐姐每次被骂完,就会把自己关在屋里,等爸爸回来后诉苦。
然后矛盾转移,父母就会为了姐姐的问题大吵大闹。
丹说,他经常能听到父母互相抱怨,爸爸抱怨外婆总是打电话对他们的生活指指点点,妈妈抱怨爸爸整天在书房不跟她沟通。
听完丹的阐述,心理医生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作为家庭风暴的中心,克劳迪娅最后发言。
面对父母的一味控诉,她心里很不满。
她说自己经常离家出走是因为父母每次冷战家庭氛围都会一片冰冷,自己在家里没有话语权没有地位,也没人理解她被处处管制的痛苦。
不仅如此,妈妈还总看自己不顺眼,后来连爸爸都不会站在她这一边了。
几轮谈话下来,医生纳皮尔和卡尔已经明显察觉到,这场家庭矛盾并非是女儿一人的原因。
就像我们平时在家,跟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有很多时候只是父母产生了摩擦,孩子却成了矛盾的受难者。
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的问题,都只是家庭关系问题冰山一角的缩影。
你以为的教育问题,其实是婚姻问题
这个家里隐藏着一个矛盾的三角关系:丈夫-女儿-妻子。
卡罗琳总是骂女儿,是因为女儿跟丈夫一样总是在喜欢闷在房间,对所有的事情不闻不问。
同时,只要女儿跟丈夫亲近,卡罗琳就会产生一丝嫉妒。
为什么自己的老公更爱女儿却总是冷落自己。
所以她和女儿吵架是在吵给丈夫听。
这样既能宣泄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还能避免想与丈夫吵架产生更大的矛盾。
女儿就这样成了夫妻战争的人质。
不过克劳迪娅也不是闹剧的牺牲者。
她很清楚如何让利用父亲来反抗母亲,逃脱责骂。
这场家庭战争,是由母亲、父亲、女儿,三个人共同制造的。
这种家庭模式很常见。《热锅上的家庭》中写道:
父母在感情上相互疏离,在极端的孤独之下,连累孩子也介入于他们的挫败的情绪之中。 当这些孩子在困扰中长大成人后,也会不自觉地重蹈上一代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