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曾经的好朋友,是如何走散的?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这是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中的经典台词,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
这话未免太过残酷,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
人生漫漫,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成了“故人”。
而有些地方,惦着惦着,就成了“故乡”。
故人难再寻,故乡不易归。
也许,这就是人生最真实的底色。
时光荏苒,换了山河,也改变了身边的人。
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
谁的青春不迷茫
回到充满希望和激情的1999年,所有人都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
山西临汾的镇子里热闹地准备着地方春节晚会,开朗的女教师沈涛也将登台表演一曲自己作词的伞头秧歌。
25岁的沈涛正值金色华年,面容姣好,身上有着一股北方姑娘特有的直爽和热情,一双月牙弯弯的眼睛总是透着笑意。
这令人心醉的笑容,矿工梁子和煤矿老板张晋生都爱看。
梁子和沈涛从小相识,朴实耿直,话不多,但一见到她,眼里的温柔足以将人吞没。
只可惜,他天性内向羞涩,迟迟没有向沈涛表明心意,给了他人可乘之机。
张晋生年纪轻轻,煤矿生意就做的十分红火。正好赶上了私人煤矿发展的黄金期,张晋升赚得盆满钵满,早早就买上了汽车。
大大咧咧的沈涛没有其他女孩子那样敏感,她丝毫没有察觉到梁子和张晋生的心思,还是和往常一样,笑呵呵地拉上他们俩一起出游。
作为一个志得意满的商人,张晋生怎么能能再忍受这样憋屈的三角关系呢?
他买下了梁子所在的煤矿,主动找到梁子,提出愿意将矿山交给他负责,用不着再干管理矿灯这种“低端的”工作。
条件只有一个,不要再纠缠沈涛。
梁子只是扯了扯嘴角,将探照灯照在张晋生脸上,戏谑地说:“来让我看看,高端人士长啥样。”
梁子当即果断离开了矿山,两人就此反目。
可牢固的三角关系还在尴尬地持续着,张晋生再也受不了了,他终于向沈涛坦白了这一切。
得知真相的那个午后,沈涛站在父亲的杂货铺,望着街头人来人往,发呆了许久。
就在刚刚,张晋生又急又愤的告白瞬间,她心动了。
可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她很有可能会失去最珍惜的好朋友梁子。
望着人头攒动,沈涛隐隐察觉到:或许,有些同伴,走着走着便会失散在人海里了。
当看到心爱的沈涛和张晋生在迪厅相拥,梁子本以为触手可得的爱情,在这一瞬间宣告一败涂地。
为了这段感情,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尊严,更失去了心里的那团火。
在沈涛将结婚请帖放在自己榻上的那一天,梁子背起了蓝色帆布包,锁上门,将钥匙愤怒地丢向屋顶,离开了这座伤心的小城,只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沈涛问他:“你什么时候回来?”
“再也不会回来了。”
从此,故人隔山川,音讯难再寻。
木心先生曾说过:“童年的朋友,如同童年的衣裳,长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无可奈何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曾失散。
遗憾的是,许多情谊、许多人,还没来得及好好告别,道一声“珍重”,就这样蓦然消失在了茫茫天地间。
山河依旧,故人不在
张晋生和沈涛刚在一起时,俩人买了一只拉布拉多,幸福地畅想着它即将陪伴他们共度的十数年时光。
十五年后,狗狗依然陪伴在沈涛身边,却不见张晋生的身影。
他们离婚了,唯一的儿子判给了经济条件更好的爸爸。
张晋生也离开了这片故乡山河,前往上海搞风投,依旧混得风生水起,还娶了一位上海太太。
不过沈涛也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成立了一家小型的石油公司,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
尽管经历了婚变,那双眼睛依然像月牙一样满带笑意,温和而坚韧。
她无意再觅良人,只想一心打理好事业和照顾年迈的父亲。
十几年前,当沈涛告诉父亲自己和张晋生在交往时,父亲没有答话。
在他心里,浮躁的张晋生远比不上沉稳周到的梁子,但做爸爸的,会尊重女儿的每个选择。
如今孩子离婚了,父亲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今后的日子,忙着各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再婚人选。
只可惜,他还没有完成这桩心愿,就突然离世了。
那天,沈涛亲自开车将父亲送到高铁站去参加老战友的寿宴,没想到,下了车,在候车室坐着等待好友的父亲,再也没有醒来。
人生不也如一座座站台吗?
年轻人摩拳擦掌赶着登上下一辆车,继续向前飞驰,而年迈者不知不觉已走到了最后一站。
中年失父,这是难以承受的痛。从此之后,人生只有归途,没有来处。
沈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本以为儿子的到来能够宽慰自己一些。没想到,只是带来了更深刻的孤独与无奈。
七岁的张到乐独自坐飞机从上海回来参加姥爷的葬礼,一身国际小学的定制校服,领口昂贵的黄色丝巾,从头到脚的精致与这片朴实的大地格格不入。
母子二人常年不见,十分生疏。
当沈涛让孩子叫“妈”时,到乐软滴滴地叫了一声“妈咪”。后来,沈涛才知道儿子平时就是这样亲昵地叫“那个女人”的。
在姥爷的灵堂前,孩子对这位老人并没有什么印象,全无悲痛。
直到妈妈按着他的肩膀,嚷着叫他跪下,才不情愿地磕了头。
沈涛看着眼前的儿子,既心疼又无奈。
她多想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抚养,可是国际小学、马术、游艇、澳洲的别墅和留学安排,这些都是自己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
可毕竟是血肉至亲,短短几天的陪伴,到乐尝了妈妈包的麦穗饺子,感受过妈妈掌心的温度。
在回上海的火车上,他开始向主动向妈妈分享自己即将去留学的学校和住处。
沈涛满脸慈爱地看着即将远赴国外的孩子,将家门的钥匙交到了他手里。
她说:“你的家,随时能回来。”
小小的到乐在深夜里紧紧攥住了这把钥匙。
他或许还不能明白妈妈的不舍与期望,但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就是妈妈的“味道”:安心、温暖、港湾。
沈涛原本可以乘飞机将儿子送回上海,但火车越慢,她能陪伴儿子的时间就越久。
当能陪伴的时候,就要毫无保留地去陪伴。
山河依旧,故人不在。
世事变迁,迅疾而平静,每张普通的面孔后都藏着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我们终将要学会忍耐与告别。
正如《千与千寻》中所的台词: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