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港剧里的角色这么喜欢说“岂有此理”?
西九龙重案组的阿Sir不会问你肚子饿不饿,煮碗面给你吃。
油麻地的小混混也不会开导你做人呢,最要紧就是开心啦。
没有哪句台词是万能的。
但如果要用一句台词为所有港剧定下一个基调,那一定非“岂有此理”莫属。
无论是豪门宫斗、武侠玄幻,还是刑侦警匪、职业商战……
每部港剧里都会反复把这条一句顶一万句的4字台词反复说N遍。
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情节、激烈的动作和缠绵的爱情……
港式流行文化的记忆,最终都归于“岂有此理”这一永恒的注脚。
曾几何时,港剧是真正的现象级国民消遣。
比看现在那些无脑综艺有趣多了。
这些剧集中的古怪角色和奇异冒险如洪水般涌入电视屏幕,其中最棒的部分,就是那些如同流行金曲般,卡在观众脑海中的经典台词。
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
因为你所说的话将会成为呈堂证供。
于是,一旦碰上任何不顺心、违背意愿的事情,不论主角还是龙套,总会来上一句“岂有此理”。
有时候还会配合拂袖加转身的动作。
95版的《神雕侠侣》将这句台词运用到了极致。
平均一集要说上3次以上,整部剧下来说了至少80次“岂有此理”。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它绝对是古装剧的终极语录。
你的大名在江湖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敬。
走哪儿吃哪儿,永远不必为柴米油盐的琐事操心。
法律也管不着你。
哪怕杀人如麻,也没有通缉逃亡之苦,住店都从来不登记。
这难免不会酿成武林中人个个都是暴脾气。
尽管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但南宋末年的习武之人好歹还算有一定节操。
不会在叫阵的时候随便就喊出“X你X”来。
“岂有此理”显示的是大侠的风骨气量,而非地痞流氓的胡闹絮叨。
是的,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
而且对方还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快感,那么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一种压抑的情感。
如果这种情感得不到宣泄,压抑便会转换为愤怒。
而对一名侠士来说,哪怕纯属泄愤,
“岂有此理”的表达也完全没有失掉礼仪风度和身份,反而表露了说话者的体面。
英雄好汉都需要宣示自己的清白名节。
抛出一句举重若轻又斩钉截铁的“岂有此理”,便足以涨自己气势,灭他人威风。
相比这一约定俗成的武林说事通用语,用其他句式来表达受辱后的反击,往往会显得标新立异。
而习武之人最忌招摇。
就算你练成了盖世武功又怎么样呢?
不过是盖世的孤独加盖世的寂寞罢了。
最好的剧作家们经常说,好台词的秘诀在于既简洁上口又内涵丰富。
显然,“岂有此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极为符合以上标准。
这句台词简单而犀利、强大且精妙,粗糙中带有一种机智,回味之叫人黯然销魂。
有人说,如果禁止说“岂有此理”,TVB演员将无法串词。
但也正因为编剧词汇的匮乏,造就了演员的演绎更有武侠味。
武侠的实质就是替天行道,,还有比这4个字更适合在打抱不平的时候先搬出来立意的吗?
随便一名老幼妇孺,张口闭口就是岂有此理,听得多了,难免让人发笑或者挠头。
但这也正是它深入人心,让人难忘的原因。
这是港剧在通俗文化上所积累的成熟底蕴。